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4版:百年·企业新景气-论衡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4版            百年·企业新景气-论衡
 

2015年11月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刚:

建立创新生态系统,让“市场决定”落地生根

来源:中国企业报  

“十三五”期间是中国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期,围绕着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这一逻辑主线,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培育一个运转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是新的五年规划的关键内涵。

建立创新生态系统迫在眉睫

与“十二五”规划相比,如果说“十三五”规划更加强调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而改革和创新则是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机制。因而,“十三五”规划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突出通过改革和创新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的转型发展。从产业结构上看,表现为现有产业的高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启动和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支撑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是一个高效运转的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产业升级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来源,也是专业化分工细化和经济结构复杂化的关键推动力量。

以自行车和电动车产业为例,作为典型的传统自行车产业,应沿着两个方面转型升级:一是新材料的运用;二是电动化。在新材料的运用中,就是一个镁合金材料的引入,在没有创新生态系统支撑的条件下,很难完成。因为涉及焊接,用于自行车的镁合金材料是不可燃的,到现在我们都没有搞定。日本几年前就开发出来了,因为日本存在着一个为不可燃镁合金开发的创新生态系统,是多家大学和科研院所与企业协同创新的结果。而中国只有一所大学在从事镁合金的研发,而且在技术水平上与国外差距很大。在电动化的过程中,在自行车上装上电池、电机和电控,我们整整用了22年时间,因为很少有大学和科研院所愿意与企业合作开发这类产品。这说明现有产业的每一个技术创新,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涉及整个产业甚至经济体系的变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尤其是新兴产业的发展中,比如在新能源电动车的发展上,由于现有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严重影响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速度。在政策约束下,由于难以实现市场化,我们前期已经走在前列的技术开始落后于其他国家,例如电池技术。在产业创新发展中,如何形成一个能够增进市场的政府,是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环节。

“市场决定”要落地生根

“十三五”时期在对内改革上,行政管理改革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利好。目前引起高度关注的“双创”活动,它的展开对整个行政管理体系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现有的行政管理体系下,可能出现的结果是一方面我们鼓励“双创”活动创造出更多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另一方面因为严格的审批制和行业准入管理使新产品和新服务难以市场化。现有行政管理体系的唯一出路是让市场说了算,例如,市场准入和行业标准由行业协会制定,而不是政府主管部门制定。

在经济转型和发展上,市场起决定作用的同时政府要发挥积极作用。其中完善基础设施和增进市场的配置功能,是“十三五”期间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方向。比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政府的作用一方面是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另一方面是培育创新生态系统。在基础设施和创新生态系统完善的条件下,让市场在技术路径和产品类型选择上发挥决定性作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

在经济转型和发展问题上,我们要更多的关注县域经济的发展。从创新生态系统上看,县域经济的转型面临的困难更大。以山东邹平为例,这个县是全国百强县,过去的经济发展非常好,现在同样面临转型问题。比如该县的魏桥集团,是棉纺织行业的龙头,受到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的影响,目前面临着发展瓶颈问题。如何从强调低成本向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转变,是魏桥集团这类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在缺乏创新生态系统支撑的条件下,企业转型面临的困难很大。

县域经济转型困难不仅表现在相对落后地区,在东部发达地区同样存在。其中的关键原因在工业化后,许多企业把投资的重点不是放在技术创新上而是转向房地产行业。从国际成功的经验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逻辑是:一开始依靠比较优势发展制造业,比较优势来源于初级要素的利用,当制造业发展起来后,在转型和升级过程中初级要素不再重要,包括技术和人力资本在内的次级要素就成为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次级要素是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结果。只有在创新生态系统能够支撑企业转型升级的条件下,企业才能最终实现创新发展。

创新生态系统的缺失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我们一个县人口最少也有二、三十万人,而国外二、三十万人口的城市可能拥有两三所大学。我们的大学一般都建在地级市以上的城市,而且档次相对低,主要是人才培养,在技术创新上难以支撑产业转型,县城几乎没有大学。我预测“十三五”期间,很多县域经济发展会出现分化。有些县域经济会衰退,谁能先把次级要素(技术)引进来,谁的转型就很容易。县域经济的转型还是要考虑综合因素,考虑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让市场真正起决定性作用。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