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产业园”不等于“盖房子+挂招牌”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王少杰
新常态、“互联网+”思维开启国内经济新一轮转型热潮,由政府到企业、开发区到产业,无一不是积极的开拓者、实践者。然而,热身过后会发现,概念有了、外壳有了,唯独赋予精髓的内容却难觅踪影。造成人、财力投入不少,但只见枝叶疯长,既不开花又谈不上结果。这充分说明,做实转型,仅靠持续高涨的热情和动力或已远远不够,需要一套完备的前瞻性规划和论证去指引、支撑前行。
园区转型亦如此。
或许,正是苦于无经验可鉴、无样本可依,让包括开发区在内的转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先行先试中折射出经验的不足。明显的是,以“文化创意产业园”“电子商务产业园”“机器人产业园”为主体的专业园,借开发区探索“一区多园”的模式实现“疯”长后,伴随着新政力挺,新近兴起的“健康养老产业园”目前正在多地快速布局,其扩张势头毫不逊色于前者。
在众多投资者中,与其说投资养老产业,倒不如看成是对养老地产的投资。据了解,从中央到地方,近年有关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相关政策可谓密集出炉,这将逐渐沉寂的养老地产投资再度激活,一些嗅觉敏锐地产商首当其冲,纷纷在全国布局试水养老地产。
正在探索养老地产中的万科、保利、绿城、首创、远洋等地产巨头,如果被列为追逐这一产业的第一方阵,那么,以泰康、平安、太平、新华、中国人寿等为代表的众保险公司,可算作紧随其后的第二方阵。有数据显示,目前,保险公司在养老地产上的投资已超过500亿规模。不仅如此,在养老产业园建设中不乏闪现出能源企业魅影,有消息称,中石化曾在两年前,扛80亿巨资砸向了该领域。
由此可见,养老地产一度被传言为“朝阳产业”的说法,在地产、保险及能源等投资领域得以证实。不过,探索实践者虽众多,但成型者寥寥。对于地产、保险等投资商而言,在隔行如隔山的预言中玩“跨界”,虽投资思路和方向很多,至此也没形成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更没找到解决老龄问题的突破破口。
在资金与项目蜂拥而至的背后,高投入、慢产出的养老产业看起来美,但其盈利正成为诸多投资商面临的最大挑战。由于我国养老产业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行业整体盈利能力较弱。最新统计显示,我国民办养老院整体陷入经营困局,其中四成机构常年亏损,还有相当一部分依靠政府补贴维计。这就使得“钱”景大、盈利难的养老产业,一不留神就陷入了“外热内冷”的发展窘境。
“养老产业的核心在于养老服务,而国内大多数资本对养老产业的理解还停留在以养老概念卖房,‘更关注怎么从房地产开发挣钱,而忽略了养老服务本身’。”有观察者指出,很多项目开始都以做养老资源的整合服务为宣传点,但最后由于资金压力均采取了“一卖了之”的做法,最终,多数购房者是以投资为目的将房买去不住,配套服务难以为继,导致老年人入住率更低,形成恶性循环。
做养老地产,首先做好微利预期,甚至要做好亏本的打算。在业内看来,养老地产不是卖产品而是做服务,不是简单的盖一些房子,挂上一块牌子就叫“健康产业园”,要想运营好,就要做足细节。除了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还要为老年人提供精神、心理服务以及医疗、护理、交通等一揽子养老服务,提升养老生活品质。或许,只有打造全产业链养老服务体系,才能迎合养老市场刚性需求,成为养老地产发展主流方向和市场上的新蓝海。
当前,虽定位为“高端养老”的地产项目尚未建成启用,其打造的全产业链养老交易还有待观察,但对于严格按照“养老产业园”规划和论证下的养老地产,但愿不再重蹈覆辙,切实背负起园区转型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