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3版:园区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3版            园区产业
 

2015年10月2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外迁京企高管告白—— 离开你,才知脚步如此沉重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石岩

北京石景山区鲁谷东街26号大院内,疯长一夏的野草从水泥路面上扭曲着出来,在路边幽幽摇曳,时至今日,一片泛黄;寂静的大院内难见人影,只有一个门卫靠在墙边无聊地打发着时间。西边,一墙之隔的大公馆人来车往,让这里更显得萧条冷落。这便是北京市国中景山压力容器制造公司(下称国中公司)的所在地——被列为外迁京企大军中的一分子。

张胜文坐在三层的办公室内对着电脑,像在看一份文件。门外人去屋空,楼道幽暗;屋内一米多宽的办公桌上,灰尘一层。

对于记者的到访,他憨笑着说,“没有人了,显得有点空。”

作为经营30多年的国中公司的负责人,张胜文还是一如既往地到公司报道、坐班,即使从去年年底开始就再也没有开工。

对他而言,或许这是一种坚守。“目前也只有把希望寄托在能拿到合理的补偿,企业才有活下去的可能。”张胜文苦笑着对记者说。

可对于这份不明确的等待,还有很多不确定性。

撇不清的关联

针对大气污染治理的现状和任务,北京市从2014年开始不得不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此深化工业污染治理。随之而来的是,铸造、化工、建材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外迁潮的来临。

张胜文的公司——国中景山压力容器制造公司属于铸造门类,外迁榜上被标明。

而对于这样的结果,张胜文似乎也早有预料。“西边一墙之隔是大公馆,北邻莲石东路。像我们属于制造行业的企业戳在这,对于市容和区域定位是有些不妥。”张胜文因此说,政府层面上的决定,他本人是没有任何异议的,现在最大的疑虑是补偿问题,“包括母公司在内,能不能得到补偿,将直接决定着企业外迁以及外迁后的生存境遇。”

张胜文所说的母公司,是指金宝山投资管理公司。而公司之初,就与母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有时代背景。

1983年之前,张胜文土生土长的地方还叫八宝山大队,下属还有15个小分队;1983年“三中全会”后改革实行“分产到户”,大队也就被“八宝山农工商联合公司”取代。北京所有的区县都实行了改制,这是国家政策使然,原来的小分队也演变成从属于联合公司的食品公司、蔬菜公司、畜牧公司以及服务公司等。到2008年,“八宝山农工商联合公司”变成“金宝山投资管理公司”。这其中,金宝山投资管理公司通过对年段的划分,分出原成员和现成员两类型成员,以买断原成员“农龄”的方式,简化部分人员后,把剩下的资产以股份的形式分配给现成员。

因此,张胜文有两个身份:一是母公司的股东,二是国中公司改制后51%的持股人,而国中公司另外49%股份的拥有者,即金宝山投资管理公司。

“说是独立法人吧,与母公司有着上下级的隶属关系,还要养活母公司摊派下来的50名员工。说是隶属关系呢,现在又对我‘不闻不问’。” 正是这理不顺梳不通的关系,让张胜文感到心力交瘁。

或倒在外迁路上

作为国内成立最早的压力容器专业制造厂家之一,国中公司具有一、二类压力容器的设计和生产资质以及拥有《D2级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证》、《D2级压力容器设计资格证》的专业化股份制企业,其生产的产品销往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连续8年被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重合同守信誉单位”。

据介绍,国中公司自1984年创立以来,就向母公司以租赁的方式取得了土地使用权。为了维持企业运转,张胜文又招商引资,围绕场地建设了一圈的平板楼对外出租,每年的收入用来反哺企业职工以及母公司摊派下来的50名员工。自从去年租地合同到期后,母公司便不再与其签约。

北京市对相关产业做出外迁方案后,作为母公司的金宝山投资管理公司与国中公司就不再签约,接下来,也就是2014年11月11日,将曾经派遣的50名员工宣布“召回”。母公司这一“断粮、断水”的做法,让国中公司猝不及防。

如今,这家成立相对较早的专业企业却面临着“关门”的危险。记者了解到,这与企业常年积累的“疾病”有很大的关系,弊端在市场低迷的当下被无限地放大,内部面临的问题也被凸显。

例如,企业属性使然,员工老龄化矛盾非常严重、母公司摊派人员也给公司发展带来非常大的阻力。

对于以后,张胜文似乎只有两条路可走——外迁和倒闭。

未来不可测

据了解,压力容器行业虽然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产业,但国中公司凭借多年市场运作和质量优势,综合竞争力和行业占有率,在同行中一直稳中有升。

“金宝山投资管理公司每年租地收费,国中公司每年为此要付出300万元作为代价。”张胜文表示,围绕厂房,建了一些厂房并对外出租,不但减轻了企业经营压力,也反哺了母公司。

“公司走到今天,一是在产品创新上有待强化,二是企业的发展背的包袱、遇到的阻力太大了。”张胜文说,这个行业的薄利化趋势是既成事实,但行业的增长空间仍然存在,如果得不到及时“补血”,企业这次就难以闯过这一关。

“尽管我知道,在一个黄金地带让一个制造业存在是不合适的,但让一个好端端的企业‘净身出户’,应该有一个救济办法。”张胜文一直向记者表明,北京市做出企业外迁的决策,自己是拥护的,问题是包括补偿在内的相关政策,应及时跟上,这样让企业搬迁得更快些,让异地创业更稳些。

对此,他也主动考察了河北几家园区,邯郸、唐山考察了一圈之后,最终让他心灰意冷。

“园区当然希望我能去投资,但他们对企业投资的用地数量相对较大、成本相对也高,企业选择灵活性不足,弹性较小;还有一点就是公司与母公司的一些问题还未得到梳理,公司自身资金短缺问题依然是主要问题。”

张胜文说,如果母公司能给予一定的补偿,他当然会选择“走出去”,哪怕是跟别的厂家“入伙”,公司至少还有东山再起的可能。

在他看来,市场相对好的时候,自己所在的企业为母公司解忧,现在,公司面临外迁,上面却采取“一刀切”方式,并且对那些成熟的基建设施和设备,通过“一刀切”的方式撒手不管,这种做法对外迁企业来说显失公平。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