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商可离去,文化尚留存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江雪
王利博制图 |
“东方明珠”香港真的黯然失色了吗?近日,罗天昊在5年前发表的一篇旧文《别让李嘉诚跑了》引发海内外巨大争议,同时也把李嘉诚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而10月21日,中国内地游客“死在香港购物城”的消息再次震惊公众。
香港与内地的经济文化缘分,是深了,还是浅了?是浓了,还是淡了?是消失了,还是一息尚存?
港商的进退,的确成为时代经济风云变化的一个文化标志。因此,商业文明的重建,成为当今中国企业家最大使命。
李嘉诚的魅力,
依然影响着马云王石们
人人皆知,如今的香港,已经不是20年前的香港。而事实上,题为《香港模式的瓶颈》文章,是2010年《金融时报中文网》刊登的。与企业家相关的主题是:“关注香港社会的挑战与未来改革。”
放在中国企业家群体与国家总理在一起探讨“双创”的大背景下看,无论是李嘉诚的离去,还是香港购物带来的种种尴尬,我们要问明白:环境文化是否需要积极建设。
无论如何,没人愿意公开承认,“李嘉诚的走”,是内地人精神文化上的一种“强烈不舍”。如同被“分别”,主动权掌握在人家手里时,难受的总是“被告别的一方。” 如果说,信仰,就是一种精神依赖,那么,30多年来,香港优秀商人、投资家、慈善家李嘉诚,在金钱地位上自不用说。而在文化、精神、公益、社会责任感上,他曾经给予中国公众哪些不舍?
2015年夏天,李嘉诚依然在其赞助多年的“湛江大学”举行了“毕业季演讲”。他演讲时的贵族气质,依然是中国企业家马云、王石、俞敏洪等人在北大、浙大、清华演讲的“模本”。但是,媒体人已经学会了不再只关注李嘉诚的走,还有其他多家家族企业的留。
10月20日,在香港读研究生一年、工作一年,回北京工作的马森对《中国企业报》记者坦言:“十几年来,无论大陆还是香港,均出现日益严重的贫富分化。富人才是榜样,已成文化原因。”她深刻的理解“父辈”人对于李嘉诚等四大家族企业、品牌影响力的“念想”。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新东方天地、恒基地产等高档商业地产品牌还是硬货。万科、万达、soho商业地产,不过是“二货”,没有贵族气质。因为香港早有报道:“这四人、四个家族,就是控制香港经济根基的一部分:从早上睁开眼那一刻人们就在为四大家族挣钱。” 而“1997”的确给内地人“烙上”了“我们是一家人”的文化痕迹。
“从大局势说,李嘉诚转移欧洲的商业新布局,打破的是公众的文化心理。犹如一个偶像改变了发饰、服装风格一样。我们要学会适应变化。”10月22日,正在英国参加“孔子学院研讨会”的一位大学党委书记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
新东方天地:
港商时代的文化烙印
2003年以来,北京新东方天地商业的魅力,渐渐被新三里屯、金融街购物中心、中关村购物中心等新式商业业态代替。但是,2015年“国庆”期间,中国最火爆的电影《夏洛特烦恼》中反复出现的“1997年”歌曲,还是勾起内地人极大的怀旧情绪。
一位北大博士微信写到:香港,你的真维斯、你的金利来、你的刘德华、你的维多拉亚港湾,都留不住长江实业、留不住李嘉诚,内地有什么理由,留住他们的财富?他们的脚步?他们的心灵?
“绝不可否认,零售业出了大问题。”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系主任雷鼎鸣早已撰文指出。2015年10月, 当公众看着电影《港囧》哈哈大笑时,记者读到公开的新闻还包括“特区政府统计处的报告”:2015年前8个月合计的零售业总销货价值下跌2.2%。香港旅游业雇员总会总干事林志挺表示,已经过去的内地“十一”黄金周,用零售业商家的话讲,就是“水净鹅飞”,非常冷清,一方面客流下降,另一方面游客购物的意愿大幅下降。
而财富的流向是有趋势的。
港商的大楼依在。只是投资路线、数量悄然改变。即便在李嘉诚9月底公开回应“撤资”、“不爱国”等质疑后,李兆基、郑裕彤等香港、台湾的其他家族企业在内地的财富力量,依然不容小视。
还有,深入百姓家的品牌李锦记等。
“在过去几十年时间里,中国内地很多贫困大学生,认同企业家李嘉诚的个人魅力,更多来自于他对教育的投资。这样的事实才是他辩解自己‘倾注大量时间、心血,对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事业,过去、现在、未来,宗旨不渝’的坚实基础。李嘉诚事件,我们要思考如何优化营商环境。”一位社会学专家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
事实上,还有“超人”、“四叔”、“鲨胆彤”、“洋杂大王”李兆基、郑裕彤、郭得胜等企业家还在内地经营。他们的组合,才是香港企业家集体的“文化符号”。那些忙碌在北京金融街的投资家们想得更多是“李嘉诚还有基建、生物制药、公共服务以及能源等行业在。而其他三大家族有没有?在他们的商业帝国中,下一个投资领域会是哪个?地产业务是不是支柱?”
或许,
一个新时代已经开始
历史注定:2015年的李嘉诚迁册海外,一定会成为往事。
但是,在多个成熟的投资家、管理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看来,想在内地市场上抹去香港资本的烙印,“简直是做梦”。
根据胡润发布的“2015年全球华人富豪榜”,87岁的李嘉诚以2000亿元财富位列全球华人富豪第二位。但15年前,北京火车站黄金地段,就有了与李嘉诚同龄的“李兆基家族”的地产品牌。还有2000年后,以“势如破竹”之势杀进内地的郑裕彤,到2015年,获得了“以1600亿元位居上述榜第四”地位。郭得胜家族的新鸿基地产,依然屹立在长安街。以640亿元成为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女首富”的邝肖卿是郭得胜家族的商业代表。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各家有各家的套路。但是,“李嘉诚事件”就像一个镜子,照出了中国消费者消费的“情结”。
公众也看到,郑裕彤的新世纪集团未出现“大规模抛售物业的迹象”,新世纪中国执行董事颜文英则“继续拿地”。我们也可以回忆起勇于逆势而上的企业家郭得胜生前的话:“坚定看好内地的投资前景。除了在内地投资之外,新鸿基不会考虑将资金调往海外”。
一位地产营销专家发表观点:“四大家族的品牌,称得上是香港人的集体回忆。现在,有了中海、万科、绿地等品牌,‘急先锋’的历史使命也似乎完成了。”
更有天涯网友直率地写道:“从改革开放到现在都没听说过什么香港知名企业,倒是台湾是真正的到内地大量投资,从康师傅、味全、统一,到富士康再到各种大小超市。我们需要什么人来投资?”
看来,无论是国家、企业、企业家,内心强大者,定有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