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1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1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5年10月2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话傅成玉

绿色低碳已成为企业竞争力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玮英

2014年,“雾霾”成为这一年的年度热词。天气不好时,站在中石化位于北京朝阳门桥的总部大楼中,你很难看清两公里外的建国门立交桥。

有媒体曾坦率地问傅成玉:您家人有没有和您抱怨过这个雾霾?

傅成玉的回答智慧、阳光,同时不乏坦率:包括我的孩子咱们都在这个社会里生活,都希望明天更好。而我们现在的雾霾天是在为过去埋单,这是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同样,治理污染也不可能立竿见影。

一年后,我们面对傅成玉,他已经不再是那栋总部大楼的主人,而非常明显的是,“雾霾”已经不再如一年前那么让人压抑。我们就是在这种“明天会更好”的气氛中进行了这次采访。

《中国企业报》:全球契约组织在您团队的努力下现在已经发展到200多家企业,在业内已经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果,您认为是什么原因吸引了那么多企业加入进来?大家的共同追求是什么?

傅成玉:最重要的是这些年全国都在转变发展方式、改变发展理念。

再往前,我们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那是在十六大后期提出来的,十七大就具体到“节能减排”,一直到生态文明,应该说国家一直在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这个趋势并不仅仅是因为中国需要,是整个全球都在行动。所以在整个大环境的影响下,中国的企业界越来越认识到绿色、低碳发展对企业自身的重要性、对社会的重要性。过去我们认为绿色发展、节能减排是政府要求,现在观念变了,变成是那应该成为自己的竞争优势,从社会环境上、从国际环境上,绿色低碳成了企业竞争力,特别是中国企业往外走时,就感觉这个通行证比别的还好。

所以,改善企业的节能减排、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其实是我们自身的需要,既是企业自身发展能力的需要,也是我们对中国的环境改善、对我们中国承担的全球责任,也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

《中国企业报》:您在中国海油的时候就提出了关于“安全环保”的理念,而且您到中国石化的当年就推出了“绿色战略”等,不难看出您对环保理念的执念,那么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傅成玉:中国和世界都处在一个转型的阶段,转型阶段最大的难题是怎样取得过去的发展方式和未来发展方式之间的一个平衡。

我过去说过大企业大责任,国家企业要承担国家责任,你是跨国企业你要承担跨国责任、国际责任。责任是企业在未来发展中第一重要的,因为这个责任首先不是企业挣多少钱,更重要的是给社会带来什么,不是带来伤害,那就是环保。所以在这个方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国有企业承担国家责任方面应该有自觉性。不是国家逼着企业做,而是企业要走在国家前面。

我做企业的时候,国家在环保方面的标准相对比较宽松,但作为企业则应制定更严的标准。在环保方面,我们过去认识不够,造成国家环境污染,有很多都是企业造成的,企业一方面创造物质财富,一方面消耗社会资源,同时多少还在制造污染,这不是社会需要的企业。社会需要的企业是更多地制造社会财富、惠及社会,少用社会资源,少造成污染,这才是一个企业应该尽的责任。

这些年来,在大企业的带动下,企业环保发展很快,比如加入全球契约的这些企业,没有政府逼着它们做环保,但企业认为其自身需要从环保的角度传达企业的理念,包括要制定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这就反映了国家的战略和要求在企业层面的落实越来越踏实了,企业作为社会公民对环境、气候、绿色低碳的自觉性越来越高了,这表明了企业在理念上的转变。

《中国企业报》:您认为中国企业,特别是大国企、央企,在与国际大企业的环保方面进行对标的话,我们还有哪些差距?

傅成玉:我们的差距挺大的,差距在哪呢?首先,在环保理念和推动环保理念的实施上我们还需要提高,仅仅认为是一个外在责任是不够的,我们要把它作为一个内在价值,这还确实有一定的距离。第二,我们国家的标准,我说的工业行业标准、技术标准都比较低,为什么我们的能耗那么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太低。 (下转G02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