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8版:园区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8版            园区调查
 

2015年10月2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设“区中园”与其跟风不如找“风口”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王少杰

从开发区转型角度看,“区中园”发展新模式更像是一条引线,牵引着诸多园区在新常态下谋变发展。从已经形成的效果来看,其转型创新的力度、未来发展的空间都在累积优势,尤其是土地利用“集约化”、产业“集群化”、服务设施“公用化”、招商主体“多元化”等方面效应初显。

与开发区相比,“区中园”即是产业特色园区,建设中带有新机制、新发展、新突破。

业界普遍认为,秉承“专业化、特色化”的园区发展理念,围绕打造特色产业园区这一核心,将是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招商引资的强势平台。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能够迅速集聚各类生产要素,形成优势板块经济和规模辐射效应,进而能壮大特色产业,带动区域发展。

“区中园”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地方特色产业招商引资增强了针对性,更拉长增粗了特色产业链条,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一观点在部分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那里得到认可,换句话说,“区中园”是按照特色化、差异化和关联化的发展思路,是在开发区内,高标准建设单元式、集成式的园区,目的是让开发区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最终探索出“以园带区”的发展新路径。

不过,当“区中园”正在成为开发区和县域经济发展新模式的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区中园”能否在遍地开花势头中形成百花竞放的好局面,这一点,正成为特色产业集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毕竟,对于边建设边发展的“区中园”,没有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目前仍处于探讨摸索阶段,这就需要我们要加强互动与研究,从组织实施到形成一定规模、产生一定影响,为“区中园”的发展指明方向、铺好道路。

从事实中看,不少“区中园”针对各自的特点,的确引进了龙头项目,也对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和特色发展形成一定效应。但是,对于所形成产业而言,依然难上规模,而且距离真正意义上的集聚和有特色仍相差甚远。细究,由于地方冲动发展导致片面追求“区中园”建设速度,而忽略了对特色产业的注重程度,在此背景下,新培植的、所谓的新主导产业,往往是受地方推崇或在产业跟风中“应运而生”的。

表面上看,虽然一些开发区吸引产业入驻时,不时释放出“不求所有,但求发展”的发展情怀,实际上却是各自为追求整体再上水平、上规模的目标,建设“区中园”承接特色产业时,暗自对产业发展保留“你有我也有”的发展意识。这就在同一区域间,让产业定位雷同的“区中园”只增不减,这不仅让那些常以特色而自居的园区授人以“笑料”,更重要的是为自身的发展埋下一块隐患。

正是因为部分开发区重申请、轻建设,没有利用好“区中园”这个招商载体和招牌,因而“区中园”并未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有的“区中园”产业发展定位不准确,招商引资针对性不强,满足于面上工作,没有真正深入进去,致使招商效果不理想,影响了“区中园”的发展。

按照“企业集群化、产业链条化、园区特色化、发展差异化”的思路,对开发区进行科学规划,各自只有做到促进相关产业在“区中园”内集聚,实现企业的集群式发展,才能以“区中园”的快速发展,带动开发区上档次、上水平。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