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8版:园区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8版            园区调查
 

2015年10月2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建国:承接产业转移 不能贪快求全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郝帅

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副会长、民生证券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在京津冀协调发展背景下,由于要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及资源合理化配置,越来越多的京津地区产业将迁出,而河北及周边省市各地区也为承接这些迁出产业而摩拳擦掌。那么什么产业和企业将会迁出,在承接这些产业中京津、地方、企业都要注意些什么?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杨建国。

《中国企业报》:京津地区迁出行业主要有哪些?之后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所迁出的企业和行业还会有哪些?

杨建国:实际上,对于京津地区,尤其是北京,产业迁出都围绕着一个主题: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而具体到产业层面,可以从号称“史上最严禁令”的《北京市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2015年版)》中一窥端倪。

以制造业为例,2015版的禁限目录中,明确了禁限的主要是在一般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中比较优势不突出的生产加工环节方面;物流产业方面,则是对区域性批发市场、物流基地进行禁限……除此之外,高耗能、高耗水以及影响城市环境的产业也在重点迁出之列,比如纺织业、石油加工、陶瓷业等。

《中国企业报》:在承接迁出行业的过程中,迁出企业和地方园区都遇到了哪些问题?其中最常见和亟待解决的是什么?如何解决?

杨建国:对迁出企业来说,问题主要集中在一个词上:“成本”。一方面,与集群式转移不同,目前迁出企业在转移过程中,仍有相当部分“单打斗独”,包括新工厂建设、环保达标等成本过高;另一方面,迁入地产业园处于起步阶段,生活设施不完备,生产、生活、物流等方面的协调配套也不足,招工同样也是问题。

而对于承接产业转移的地方园区来说,问题主要是“承接能力不足”,对此,我的建议是,企业迁出要“抱成团”,集群式迁出,产业链上下游一起迁出,这样就可以风险共担、降低成本;而对于地方园区,则应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加强园区的创新氛围、创业氛围、管理服务打造,细化园区考评机制,加大公共服务投入,清除阻碍经济发展的藩篱,使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在园区平台内活力涌流。

《中国企业报》:迁出行业对于地方来说是“香饽饽”,但面对这些产业各地是否存在无序竞争和争抢项目的情况?请具体列出问题,同时如何解决?

杨建国:值得注意的是,各地在对待“迁出产业”时,容易有一个误区,就是“贪快”、“贪全”,单纯地把承接产业转移当做把“菜”装进“篮子”。当然,这个问题不仅限于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是全球性的问题,到哪里都会有相似的情况。不过,在京津地区明确产业迁出路线图后,各地在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时,有“重投资、轻技术”和“重招商、轻嫁接”的承接,以及“先盖房子再请客”等倾向。

想要真正实现上面所提到的有序转移,首先需要的就是加强顶层设计,一方面衔接好三地的产业发展规划,应在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理性承接;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三地间的产业协作,搞好区域间的产业联动机制。地方政府需要经得住眼前的“诱惑”,把目光放长远一点。

《中国企业报》:在承接以北京为主的迁出行业中,各地方园区都做了什么?各地方承接这些产业能否形成产业集群?

杨建国:各地园区为了承接产业转移,做了一系列的机制体制创新,主动破除区域壁垒,并且突出“企业主体、市场主导”的理念,运用市场化手段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力争让双方实现合作共赢。

比如,目前北京正在着力构建的以中关村和共建产业园区为依托,与天津河北两地合力打造创新平台的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还有,曹妃甸和北京合作日益加深,廊坊与北京西城区联手,河北的青县和汉沽,正在以产业集群的方式承接北京家居制造业转移,北京?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以及保定市与丰台区进行的“一区多园”合作等等,都为集群式发展准备条件。

《中国企业报》:对于地方园区来说,如何在承接这些产业的同时完成自身的产业升级?

杨建国:对于地方园区来说,首先要充分利用京津特别是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推进京津技术成果在当地孵化落地,打造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成果转化的战略性标志性平台,形成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产业集群,最终提升当地科技创新力和创新驱动发展水平。

其次,要学会通过产业链对接合作,促进当地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主动在上、中、下游产业链上实现“对接合作”,推动京津地区高端科技人才到地方园区进行创新创业,通过机制吸引京津高端人才流向地方园区。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