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大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大势
 

2015年10月2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2025,中国制造业的 全球坐标与战略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罗天昊

关于中国制造业各方面争议巨大。一方面悲观情绪日益蔓延,认为中国实体经济已经没救了;另一方面则信心满满,认为中国制造能够在全球工业4.0时代借势而起,完成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比肩甚至超过美国。

而在半年前,中国版工业4.0规划——《中国制造2025》终于出台,制定了九大战略重点以及十大突破领域,被寄望成为未来强国的战略发动机,这十大领域几乎全部都是高端产业、新兴产业。而时间规划方面: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而此前,工信部将世界制造业大国分成了三个阵营。

第一方阵首当其冲是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尖端的科技以及相对完备的产业体系,实力雄厚。

第二方阵是日本和德国,拥有高新技术优势,在智能制造和精密制造方面,优势突出。

第三方阵是英国、法国、韩国。英国和法国在航天,医疗、高新技术产业有优势。而韩国则在电子产品领域优势突出。

第三方阵的划分其实是不完善的。中国当下被归入第三方阵,主要是因为规模优势。毕竟作为世界制造业份额最大的国家,不可能掉到第三方阵之外。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制造业的技术方面,中国与英法和韩国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而根据三步走的战略规划,十年之后中国要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进入第二方阵。

其实还有第四方阵,是印度等金砖国家和新兴国家;第五方阵,则是东南亚、印尼、非洲等一些国家,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末端。

当下中国处境尴尬,既要追赶三大方阵,又要应对后来者的追赶。处于两线作战的危险境地。在高端产业领域,核心技术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手中,中国的产业升级受到了残酷阻击,短期内难以冲刺前三大方阵。就在中国去制造业的时候,德国推出了工业4.0战略,美国制定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英国推出了制造业2050计划,日本也推出了相关的国家计划,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中国高端突围受阻。

印度取代中国“全球经济增长发动机”地位的话题,引起了巨大争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中国人力成本的提升,印度、越南等国日益成为中国的竞争对手。对于中国的低端市场构成了严峻挑战。

中国的北部湾战略十多年来进展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本身不发达,无法与东盟国家形成产业落差,也就无法产生互补性。当国家间关系的竞争性大于合作性,众多纠纷就此产生。东盟已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2014年中国与东盟的双方贸易额达4804亿美元,中方顺差638亿美元,较2013年增长了43%。

最能体现中国与东盟诸国贸易关系的,就是中越贸易。2013年,中越双边贸易额达502亿美元,越南对华逆差达230亿美元,这更加深了越南对新一轮竞争的紧迫感。中越同处全球产业链低端,中国可以造的东西,越南多数可以造。形成同质化竞争。中国是越南最大逆差国。但是,美国、日本以及欧盟是越南最大顺差国。2014年上半年,越南实现贸易顺差13亿美元,其中,第一位是美国,贸易总额98亿美元;欧盟86亿美元;日本16亿美元。越南和中国的顺差国,惊人的重叠,这说明什么事情?中国和越南产业同构很厉害。都以欧美市场为自己低端产品的倾销地。

如果中国制造不能优于东南亚制造,形成产业互补。一旦东南亚国家的制造业兴起,中国在东南亚的市场将被蚕食,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市场,亦将被这些后起的国家部分替代,未来外贸形势更加严峻。

所以,“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重心,不是追赶发达国家,而是阻隔后发国家的挑战。“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产业战略应以制造业为主,以服务业为辅;以传统产业的升级为主,以高新产业突破为辅。

“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三大战略目标,一是继续加强与欧美国家的市场互补,同时在局部产业领域进行高端突破,如航空、医药等。二是建立在金砖系国家中的相对竞争优势,打垮其它几大金砖国家与中国争雄的野心。三是建立对东南亚和非洲等第五世界的绝对竞争优势,形成产业落差,建立产业互补。

顺带说一句,制造业是需要有精神内核的,妄图以“互联网+”这样的旗号而跨越必经之路比如核心技术、严谨作风、精良团队,是拯救制造业偷懒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