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6版:长治制造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6版            长治制造
 

2015年10月1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绿色”采煤有望落地长治开新局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江金骐

“绿色”采煤有望落地长治开新局

山西是我国的能源大省,长治又是山西省重要的煤炭能源供应基地。

我国的能源供给与资源利用,一直存在两个矛盾。第一个矛盾是“富煤少油缺气”的能源结构,使得我国的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第二,以高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与绿色、低碳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提出,要开展“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希望通过对能源的供给、消费、体制和技术的革命,尽快建成现代能源产业。

绿色技术开启能源“革命”

煤炭地下气化,作为现代能源产业的突破口,为能源重镇带来了全新的价值构造。该技术是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创新技术项目,基本原理是通过地下气化技术的应用变煤炭为煤气,变石化能源为清洁能源,变物理开采为化学开采,最终目的是完成煤基替代能源。

由于煤炭地下气化及所对应的建设产业链以及所带动的农业和关联产业的发展,需经中试、工业性示范和规模化开发建设三个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大量的技术创新,涉及装备制造与配套、资源整合与配置、土地整理与调整、人才培训与培养等多项工作和多个领域,据不完全统计,这项技术将涉及20个以上的产业。

煤炭地下气化产业化,不但开辟了煤炭高效、清洁的开发利用新途径,对我国今后的能源供应体系、煤炭和煤电基地建设、区域经济发展、节能减排等,将产生决定性影响。

在我国,现已探明的1万多亿吨煤炭资源中,用于煤炭地下气化的滞留物和原煤废弃资源,就超过1500亿吨以上,这些如全部用于地下气化,大约可提纯甲烷50—60万亿立方米,这相当我国60年来能源消费总量的2倍以上。针对这一基本现实,以我国现有的资源、市场、经济、技术、人工条件,只要推广这一技术,就可在国内快速形成一种庞大的清洁能源产业,并在国际上形成较强的规模竞争能力与产业发展优势。

新领域的“技术控”

作为中国第一个有井式地下气化产业化示范项目的投资者,也是煤炭地下气化国际研究中心的创始单位———中矿亿隆能源控股公司,被喻为煤炭地下气化的“技术控”,是中国有井式煤炭地下气化核心技术的拥有者。

煤炭地下气化是一个系统的、高投入的产业,要求经营者集产业链、学术链、技术链、资本链等诸多优势为一体。

中矿亿隆在煤炭地下气化方面,不但积累了技术优势,也积累了业缘优势。到目前为止,公司与德国鲁尔集团、澳大利亚碳能源公司、三峡新能源、中国节能集团等多家国内外大型能源集团结成战略合作,与联邦科学研究组织(CSIRO)、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等多个国际、国内一流学术科研机构,结成能源技术及资源互助同盟。与此同时,公司借助美国能源署、德国科工部等国外政府能源部门的优势资源,这对整体推进中国煤炭地下气化产业化,形成“里应外合”之势。

这个“技术控”,在世界煤炭地下气化协会、中国矿业大学等机构的带领下,先后与澳大利亚碳能源公司等国际知名的专业化公司,完成了战略合作与项目对接,并取得了由国家能源局唯一发放路条的中国有井式煤炭地下气化的示范项目。

强强联手

中矿亿隆公司以煤炭地下气化、煤层气提浓及深度利用、煤基气态能源产业基地为核心业务。正在打造以科技创新新能源,以联合推动现代清洁能源的绿色企业。一直致力于以创新新能源带动集现代低碳能源产业园区投资与开发、非常规能源技术与项目的开发与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与投资及相关清洁能源产业高新技术投资,为国家创新体系和大学科技园区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走出一条特色园区发展之路。

以长治市的发展布置和地理情况,向南发展整合现有区域是已形成的趋势。南城新城将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通过一系列产业升级服务,包括能源、光电等领域的发展,达到政企双赢,以国际园区融合智慧城市协同发展为思路,提升大长治区域附加值,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名词解释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其原理是将处于地下的煤炭在原位进行有控制的燃烧,通过对煤的热作用及化学作用在地下产生可燃气体CO、H2、CH4等,将可燃气体引导到地面进行深加工的过程。该过程集传统的建井、采煤、地面气化三大工艺为一体,变物理采煤为化学采煤,将石化能源转化为气态清洁能源,具有本质安全、产业高效、环境友好、科技含量高等优点。这一突破对于解决我国一次能源以煤炭为主、电源以煤电为主的能源结构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