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2版:园区热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2版            园区热点
 

2015年10月1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地化工坐实循环经济产业园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鲁扬

大地化工坐实循环经济产业园

一家民营企业,经历了忍痛割爱、打破传统经济以高能耗、高污染换取经济效益,进而转变为低能耗、无污染和资源再生利用取得循环发展,形成闭环反馈式流程,开辟了一条科学的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之路。

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大地循环经济产业园,感觉走进了花园式工厂。园区内,作为国家首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创建企业,宁夏大地循环发展股份公司(以下简称“大地化工”)是中国化工500强企业,宁夏百强企业。

据了解,大地化工已形成电石、热电、合成氨、甲醇、聚乙烯醇、水泥等能源化工闭合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公司董事长魏彦辉认为,大地化工作为一家煤炭化工企业,如果不是从2007年到2010年忍痛拆除旧设备,完成公司转型,不可能取得今天的发展!

启动循环链

石嘴山生态经济开发区南距银川市60公里,西距石嘴山市18公里。煤炭、电力、石灰石、碳素制品等本地资源优势明显。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大地化工13年前择地而生,经过10几年的发展,目前总资产近百亿,公司下设宁夏坤维高分子材料公司、宁夏坤辉气化公司、宁夏天瑞热能制供公司、宁夏神州轮胎公司、宁夏坤源煤业公司、宁夏坤水水泥公司、宁夏大地五洲中杰国际贸易公司等,主要产品有电石、液氨、甲醇、碳酸氢铵、聚乙烯醇、高强高模工程纤维等。

不思进取,就会被市场淘汰。当初高耗能、高污染的大地化工,在2007年年底,拆除了一台每年能产生数百万元利润的电石炉;2009年,公司忍痛割爱淘汰年纯利润上千万元的4台焦化炉;2010年,又淘汰了4台产能10万吨的焦化炉和2台密闭矿热炉。阵痛过后,企业迎来了健康的发展。

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气是化肥的原料,电石深加工过程产生的废渣将变成水泥,通过净化处理的废水循环利用。在新厂区,大地化工建起了宁夏第一台密闭电石炉,这是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废气收集装置,由大地化工自主研发,在全国尚属首家。原来被排放燃烧的尾气、烟尘,现在被收集起来生产化工产品,一年产生的利润近两个亿,节约无烟煤10万吨以上。

回收体系形成产业链

大地化工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以科技创新为重点,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攻关力度,开发自主知识产权,走集约式发展道路。

从电石原料的自主加工、副产品的再利用、电石炉尾气的综合利用、电石产品的深加工,大地化工已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此同时,大地化工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节能降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新技术,特别是在提高电石炉废气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上取得了成功,并逐步实现了电石炉废气生产甲醇,电石炉废气生产液氨、碳酸氢铵等项目的开发应用,使国内电石炉废气综合利用技术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同时也使公司发展循环经济真正落到了实处。

大地公司通过安装废气监测装置,实现与环保部门远程实时监测,确保废气回收利用。经测算,该公司年均回收2.4亿立方米电石炉尾气,除尘净化后成为合成氨厂和醋酸厂生产甲醇、液氨、碳酸氢铵和醋酸的原材料,此举在全国尚属首家。

大地公司提高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形成回收体系产业链。即:原煤、煤矸石送往热电厂发电;电送电石厂冶炼电石;电厂的废蒸汽送合成氨化工厂、聚乙烯醇化工厂作为化工工艺用汽;电石炉产生的废气通过除尘净化后送合成氨化工厂生产化工产品;污水送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回用。通过以上的回收体系产业链的实施,不仅解决了煤矸石、锅炉渣、粉煤灰、电石炉废气、污水对环境的污染,而且大大减少了能源消耗量,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探索长效机制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和扩大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据了解,大地化工加强组织领导,制定相关制度,探索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长效机制。

大地化工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推进循环经济领导小组,设立了推进工作办公室,统筹协调全公司的循环经济推进工作。结合各分公司的特点,制定以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为主要内容的战略发展规划和循环经济工作计划,将责任与节能降耗指标分解落实到基层员工,完善激励机制,形成了涵盖总部、企业、分厂、车间、班组五级管理网络。为加强企业管理,公司先后制定了节能管理、能源计量、节能统计等十多项相关管理制度。

针对原材料消耗及环保管理,大地化工实施承包制,公司对各分厂实行承包经营,各分厂在节能、消耗、环保等方面的硬性指标被写入承包协议。以此探索建立集中管理、统一经营的管理模式,从而减少了浪费,从制度上保证了循环经济的落实。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