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9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9版            金融投资
 

2015年10月1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互联网金融线下门店分化
体验与经营两条路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郭奎涛

互联网金融线下门店分化体验与经营两条路

经历一年多的演变,线下门店正在成为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标配。而这些线下门店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以91金融为代表的纯体验模式,一种则是以翼龙贷为代表的经营模式。

“91金融的门店只是用来体验,帮助用户了解我们的产品,并不产生交易。”91金融联合创始人许泽玮认为,把交易放到线上可以保证整个过程的合规,由线下门店来做,难免出现人为因素导致的交易风险。而翼龙贷CEO王思聪则认为,线下门店可以在贷前的尽职调查、贷中的运营监管以及贷后可能的还款催收等方面对线上进行支持。少数只做体验

2014年9月,91金融第一家门店落户延庆。截至目前,这家公司的门店在全国已经有上百家,其中一小部分属于自营,剩下的与合作伙伴共同建设。

许泽玮说,91金融的门店都是体验店,帮助用户了解互联网金融产品,并不直接交易,91金融的模式可以说不是O2O,因为所有的业务都是在线上完成的。

究其原因,许泽玮表示,互联网技术完全可以在线处理用户理财、信贷等业务,通过流程化的运作,可以保证每一个环节都符合风控要求,确保整个交易特别是用户的资金安全,甚至有可能取代线下柜台。

相反,他不认为互联网金融平台具备管理遍布全国的线下经营门店的能力。

“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案例,银行有一笔贷款明明不符合条件还是放款了,储户在银行的存款莫名其妙的丢失了,这都不是银行的问题,银行的规章制度还是比较完善的,而是银行的工作人员出了问题。”许泽玮举例说。

言外之意,一旦线下门店可以进行交易,相应的工作人员的权限将会大大增加,比如说在贷款审批上,出于人情或者腐败等原因,违规放贷,形成不良贷款;工作人员甚至可以接触到用户资金,危及用户资金安全。

还有消息显示,91金融曾计划开设具备经营功能的金融便利店,却迟迟没有落地。

不只是91金融,记者了解到,很多采取直营门店的网贷平台,比如宜信、陆金所,门店多是体验店的模式,在以体验为主的情况下,部分可能同时兼具发展投资人、协同贷款等经营功能。大多专注经营

不过,绝大多数互联网金融平台特别是P2P网贷的门店除了体验,都具备经营功能。比如开心贷、红岭创投、翼龙贷,它们通过加盟商拓展线下门店,加盟商想要获取回报,就要输入经营业务来分成。

以翼龙贷为例,这家平台一直提倡“同城O2O”借贷模式,线上信息撮合,线下风险防控完美结合。王思聪曾对这种模式解释说,中国的网民虽然很多,仍有很多人在网上的信息属于空白,必须通过线下实地结合起来才能做好风控。

具体而言,线下门店可以实地考察借款人的借款用途、还款能力、家庭情况、综合能力、经营状况等,在借贷合同履行期间对借款人进行监控,包括对资金用途的监控以及借款人是否正常运营等,并在借款人逾期的情况下负责后期催收。

至于如何防范线下门店的经营风险,王思聪介绍说,所有门店加盟翼龙贷必须交一笔保证金,如果出现坏账,平台会直接从这笔保险金中扣除,而且门店必须补齐保证金才能继续展开业务,这样,坏账损失由门店自己承担,迫使门店工作人员在放款上严格按照风控要求。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门店都采取这种保证金模式,但尚没有看到有门店出现经营风险。线下门店成本问题待破

两种模式的共同问题在于,线下门店的成本比线上高,这也是起初有观点认为互联网金融平台不应该开设线下门店的重要原因。

据悉,为招揽投资人,P2P网贷早期普遍采用人海战术,通过大量线下销售人员进行推销,成本较高,部分平台为此背上了大包袱。后来又逐渐演变成地方分公司、理财中心,也可以统称为线下门店,高成本问题却有增无减。

去年年初,人人贷就因为线下业务成本过高、借贷失衡,从北京、上海、天津等一线城市全面裁撤线下财富端,也就是人人友信财富管理中心。截止到目前,也没有看到人人贷恢复线下门店的迹象。

相比人人贷的线下门店有经营业务可以产生收益,91金融的体验店显然是纯支出,成本如何解决是个问题。不过,许泽玮对此却颇有信心,“91金融营收状况还可以,融资需求不大。”许泽玮说。

而据了解,翼龙贷方面,由于采取的是加盟模式,线下门店由加盟店自负盈亏。这种情况下,翼龙贷就解决了开店的成本,但加盟商能否通过门店业务收入弥补开店成本却不得而知。

不过,在官网上,翼龙贷详细举出了运营中心和体验店分别通过平台使用费、理财和贷款业务分成等盈利不菲的案例,但这是否属于普遍现象却不得而知。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