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9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9版            金融投资
 

2015年10月1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电商系争食农村金融
借外力完善大数据征信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郭奎涛

电商系争食农村金融借外力完善大数据征信

王利博制图

除翼龙贷、合拍在线等P2P网贷之外,阿里、京东等电商系互联网金融平台争夺农村金融的态势也愈加明朗。

不过,这条路却不那么好走。相对于网贷平台可以利用线下业务人员甚至门店进行实地尽责调查,电商系在风控上则更多依靠买卖双方以线上交易纪录为主体的大数据,而这种模式放在农村市场的问题是,农村居民和商户通常没有很多上网行为。

农村金融蓝海

农村金融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却赋予了其新的机遇。

首先是P2P网贷行业,诸如翼龙贷、91金融等,早期即定位于服务三农企业和个人,不仅有利于得到政策的支持,市场业务量也不断突破。随着网贷行业细分趋势逐渐清晰,农村金融更被视为一个重要的领域。

进入2015年,电商系互联网平台对农村金融的关注也越来越明显。

在农村电商实践的过程中,阿里的农村金融业务如影随形,并于5月发布一份农村互联网金融报告,可以视为阿里农村金融的理论基础。而早在3月份,京东提出的农村电商“3F战略”中,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电商的重要支撑正式提上日程。

日前,京东金融正式发布农村金融战略,一是以京东农村电商为基础,从面上推动农村经济触网;另外通过线下涉农机构在业务上特别是数据上进行合作,以供应链金融的形式从点上进行突破。京东农村金融业务负责人洪洁表示,京东的目标是做全产业链农村金融和全产品链农村金融,从农资采购、农产品加工到销售等各个环节,为农村居民提供信贷、支付、理财等金融服务。

“当前,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已经逐步完善,智能手机+电信网络的普及培育了8亿农民的千亿网购市场,而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约有万亿的市场前景。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发农村市场、做农村金融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有互联网金融专家表示。

脱胎农村电商

与互联网金融发展路线类似,电商切入农村金融同样缘于平台上涉农卖家的金融需求。

李志高是四川省仁寿县福仁缘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该公司主营当地特产枇杷的深加工和销售。过去,他常常头痛枇杷汁卖不出去。自从和电商展开合作后,销售问题趋于缓解,新的问题是,缺乏流动性资金,无法生产出更多的枇杷汁怎么办?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农村金融开始逐渐发力,并成为其电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业务开展也主要依托于各自电商平台,包括各自的县级服务中心和更基层的服务店。

8月底,中国邮政旗下的中邮资本正式完成战略入股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位列蚂蚁金服所有战略投资者的第二位。阿里与在农村拥有网点优势的邮政合作,矛头依然指向了农村市场。随着实践的进行,电商对农村金融的定位也在转变,不仅着眼于服务农村电商,更将目标放在了整个农村经济层面。

前述互联网金融专家还表示,一方面是鉴于复杂的农村环境,触达渠道尚不完善,很多互联网企业想做好农村金融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很少有企业将农村金融当做一个重点战略看待,推进速度自然较慢。

联合涉农机构

不过,农村金融长期发展缓慢还有另一个深层次原因,即是征信缺失,电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同样事关成败。

如果农村金融随着农村电商业务,借助农村电商的渠道和数据步步为营,虽然发展速度受限,却可以确保风险可控。但现在,电商却将农村金融的目标扩展到整个农村经济,大数据不足带来的征信风险很可能进一步增加。

针对这种局面,电商系在发展农村电商、推动农村经济触网的同时,还在积极联合第三方涉农机构,借助后者的沉淀数据弥补农户征信数据不足的短板。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他们采取的做法是,联合第三方涉农机构,特别是在产业链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利用后者沉淀的农户交易数据进行征信。

在新近上线的几款农村信贷产品中,“先锋京农贷”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体操作流程是,京东金融从杜邦先锋种子公司获得农户购买种子的数据信息,通过分析,给予有贷款需求的农户一定的授信额度,让其通过贷款的方式先把种子买到手进行生产,等农产品卖出回笼资金后再贷款。

不仅仅是大数据的来源,杜邦先锋与农资经销商分别作为农户农资信贷的二级担保和一级担保,以便分散信贷风险。

杜邦先锋不是个案,据了解,京东正在打造的农村金融开放生态中,还包括大型的农产品渠道销售商、县域电商龙头企业、农资生产企业的领军者、国际金融机构等相关平台,如永辉超市、金正大、买卖宝、世界银行等。

至于这些合作伙伴在上下游交易环节上的信息化和数据水平如何、可利用的程度有多大,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