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8版:京企外迁长镜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8版            京企外迁长镜头
 

2015年10月1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环渤海规划推动京企外迁
制造业最受地方追捧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郝帅

环渤海规划推动京企外迁制造业最受地方追捧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批复同意《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环渤海发展纲要”)。该纲要明确了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空间布局,提出要着力创新合作体制机制,努力把环渤海地区建设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新引擎。

相关专家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环渤海发展纲要”的颁布对于加快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推进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千亿级项目开始筹划

据了解,“环渤海发展纲要”提出了包括加快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治以及推进产业对接合作等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区域研究部副研究员马庆斌对此表示,此次“环渤海发展纲要”的亮点之一就在于它实现了这几大战略规划的叠加和有效的衔接,由于环渤海地区正好处于“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大战略空间的衔接点,实现了真正的一加一大于二。

值得一提的是,国务院于9月27日批复“环渤海发展纲要”,在紧接的国庆旅游市场上就有了反馈。

天津市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今年国庆黄金周七天长假,天津市共接待中外游客764.19万人次,同比增长1.1%。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当然不能仅靠旅游业支持,借合作发展的东风,关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连通方案的千亿级项目已开始筹划,并进入报批阶段。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向媒体透露,将在渤海海峡,以修建海底隧道的方式连通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渤海海峡海底隧道起点(山东蓬莱)和终点(辽宁旅顺)都已确定,全长125公里,全部建隧道没有任何困难,已进行过前期科研性项目的调查和研究,该项目预计总投资额2000亿元人民币,希望可以在“十三五”规划上立项,立项后即可开建。

而类似级别的项目不仅海底隧道这一个。某位参与纲要起草和研究的学者透露,北京到呼和浩特的高铁项目也有望被涵盖其中。而呼和浩特铁路局局长费东斌此前曾表示,张家口至呼和浩特这一段有望在2017年开通。北京迁出的制造业企业最受重视

“环渤海发展纲要”提出,抓紧建立由北京市牵头的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协调机制并切实发挥其作用,为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创造良好政策体制环境。

事实上,北京大量原有产业正在迁出,而多个地区都在承接这些产业。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赵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转移出的企业共分制造业、服务业和以教育、医疗为代表的公共服务三大类,其中制造业中有转移价值的通过转型升级后迁出北京。服务业主要指的是专业批发市场、区域性物流、养老等第三产业,这些产业若转移至天津、河北或环渤海经济区等其他地域能显现出更强优势。公共服务涉及的面并不是很大,主要集中在教育和医疗领域进行疏解。

赵弘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在众多迁出北京的产业当中,地方政府最为重视的当属制造业,并且在制造业方面有的已经跟北京有了一些很好的合作,比如已经建成的亦庄·永清产业园,把之前亦庄一些需要更大空间发展的制造业企业迁至永清,在此园区内安排。

北京周边现在已形成一些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例如廊坊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河北固安的装备制造业集群,河北香河的机器人产业集群,河北保定的新能源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等等,都以园区的形式初具规模。产业转移尚存瓶颈

随着一些产业从北京的迁出,一些问题也亟待解决。

赵弘告诉记者,首先遇到的是土地指标问题,很多北京外迁企业需要用地,而承接的地区每年用地指标有限,在此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项目因土地指标不够而无法落地的情况。

河北某园区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所在的园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进驻了很多企业,之前的土地面积优势现在也荡然无存,现在只能着眼于用地少、附加值的高科技企业。

其次是环境指标问题。赵弘表示,现在各个地区排放总量都要逐年降低,一些项目在迁入后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带去一些排放量上的调整,这点需要政策层面灵活处理。

最后是在产业转移过程当中一些产业政策衔接还需完善。比如一些在北京享受高新技术政策的企业,在迁出后可能出现政策扶持中断的现象,因为根据政策规定,这些地区的企业要享受高新技术政策需要被重新认定,而认定需要企业提供在新地区3年的完整资料。这样就使得企业在3年期间不能享受高新技术政策的扶持。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积极性。

赵弘表示,制造业的转移应按照集群化方向发展,分散和集中相结合,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做好搭建平台、共建园区、政策完善及引导等工作,积极解决企业在转移中遇到的困难。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