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第01版            头版
 

2015年10月1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业创新决定中国未来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丁是钉

创业创新决定中国未来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在汇聚成一种潮流。像是在北京中关村这样年轻创业者集中的地方,创业者和投资者相互追逐着,几乎每天都有新的资本故事发生。在资本的鼓舞下,不仅仅是中关村,也不仅仅是北京,年轻人创业创新已经形成不可阻挡的势头,在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里涌动着。作为一种新生的力量,其正在冲击和打破已经固化的利益格局和阶层分布。

很多人都在为可能出现的泡沫和风险忧心。并且,似乎已经能够嗅到泡沫的气味。既然是创业创新当然会有风险,并且风险还不小,创业的失败率向来都是超过90%的,创新的成功率显然是更低。那么,国家为什么还要号召和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呢?

不错,每年七八百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当然是个大问题,但年轻人创业创新却不是缓解就业压力那么简单的目标。在中国经济发展减速的大背景下,年轻人的创业创新不仅可以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激情和活力,并且也将给中国现有的商业文明和社会生态带来重大变革。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正在到来。

传统体制下的创新效率和成果无法满足转型需要,没有创业创新风潮中国就没有前途和未来。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未来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一定是来自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可以说,谁把握了新技术革命的方向,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从个体来讲,创业创新失败的风险确实很大,但是,加入到创业创新行列中的人越多,创业创新成功的绝对量就会越大,中国就越有机会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主动权。在中国总体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大背景下,人海战术也许是最管用的方法。

只有在战争中才能学会战争,年轻人也必然会在创业创新中学会管理风险和战胜风险。打仗是越打越会打,越打胜利的概率就越高,创业创新也是同样道理,整体创业创新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会使创业创新的成功率极大提高。据报道,以色列科技型创业企业的成功率高达60%。毫无疑问,以色列人的创业创新传统,对其创业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实,完全不必担心创业者太年轻,从知识结构和视野上,现在的年轻人显然是更胜一筹,他们所缺乏的只是信任、机会和历练。

创业创新中自我决策的机制,会让年轻人把握自己命运的意识更加强烈,中国商业文明转型将出现新的动力。受几千年的专制统治影响,再加数十年计划经济模式的束缚,70年代以前的大部分中国人都是被裹挟着前行,几乎没有自我的主张和选择。尽管中国目前已经发展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绝大多数中国民众却依然是“经济盲”。举一个例子,在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12个参与国中,先后有美国、日本、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好几个国家的劳工组织、环保组织以及民众,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进行了多次抗议游行,反对TPP可能给自身利益带来的损害。由此可见,这些国家的民众对于国家经济决策有着相当高的知情度和参与度。相比之下,中国民众对于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基本上是处于一种“糊里糊涂”的状态。

和父辈们不一样,90后的年轻人自我意识更强,通常不愿意听命于师长和上级,而是更喜欢由自己做主。如果还是让他们到传统的机关或企业中,去做一个公务员或普通员工,永远按上级的意图办事,他们的这种天性慢慢地也会被消磨殆尽。但在创业创新中,出于更直接的利益需要,他们就不得不学习更多的经济和法律知识,学会自己决策,同时也要为自作主张付出代价。从由别人说了算,到自己说了算,决策权的转移意味着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这就倒逼年轻人必须努力提升自己,以提高自己负责任的能力。一代人整体决策意识的觉醒和决策能力的提高,会首先在企业层面实现民主决策,然后会逐步向更大的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过渡。

对现行社会运行机制问题的直接感受,会让年轻人产生更强烈的改革愿望,成为中国改革的推动型力量。和到机关或企业里去做一名员工,主要与领导、同事以及少量合作伙伴打交道不同,一旦开始创业创新,就意味着必须直接面对工商、税务、质检等各种行政部门,同时也会接触到社会各个层面的事务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群。这就会让年轻人在短时间内,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有更真切的体会和更深刻的认知。出于对体制性问题的无奈,老一代企业家通常习惯于通过“曲线”手段或暗箱操作,高效率地解决自身所遇到问题。而年轻人一代则不同,他们更愿意“较真”,喜欢在法律和政策框架内通过公开的方式解决问题。加上他们对于社交媒体的熟练运用,这种方式可以推动一些共性问题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下转第三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