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3版:中国园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3版            中国园区
 

2015年9月2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39家园区为“低碳中国”探路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郝帅

39家园区为“低碳中国”探路

王利博制图

日前,工信部、国家发改委批复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实施方案,原则同意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华苑科技园、浙江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39家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实施方案,试点期为3年。

对此,相关业内专家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作为“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低碳园区建设已被列为国家层面发展方向。绿色环保的理念,已在经济生活各个层面全面铺开,园区今后的发展也要遵循低碳路径。

优惠政策配送

此次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对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中明确表示,以低碳标准建设和发展园区以及落户园区从事低碳技术研究及相关产品的行业及企业,将会享受众多优惠。

批复强调,对园区相关的资金、政策、项目等给予倾斜,积极推动出台扶持园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政策环境。组织实施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加大对园区重点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指导园区提出低碳化改造项目,优先纳入绿色制造等相关专项或项目库。

批复还提出,要建立园区低碳发展自评估机制,研究提出反映园区特色的低碳评价指标体系。加快推进园区产业低碳化、企业低碳化、产品低碳化、基础设施及服务低碳化,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事实上,对于低碳园区的建设和审核早已展开。

2014年5月29日,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就公示了第一批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当时申报并通过的园区有55家,现在试点中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华苑科技园等也在其中。

而对于低碳园区的发展目标,相关文件也作出了规划。根据《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工作方案》,计划到2015年,创建80个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打造一批掌握低碳核心技术、具有先进低碳管理水平的低碳企业,形成一批园区低碳发展模式。

标准待出台

虽然低碳园区建设方兴未艾,各地对于低碳园区也热情高涨,但关于究竟如何建设低碳园区还没有具体标准。相关专家告诉记者,现在的状态是各地在建设低碳园区上都是在走自己的路。而在相关文件中,对申请产业园区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状况有要求,但更多的也只是一套相对的衡量体系和标准,并不是一个严格固定的概念。

上海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戴星翼对此表示,发展低碳产业园区建设,首先应明确产业的概念,我们把低碳产业分为主动和被动两大类。

主动的低碳产业,就是指新能源这一领域,包括光伏、风能、煤炭的清洁利用等很先进的能源利用方式,这些新能源所涉及的装备、装置都是极其先进的,例如,火力发电的百万千瓦操作临界的发电机制,能够把煤电的热效率从30%提高到45%,这带来的几乎是革命性的变化。这一类产业被称之为主动的低碳产业,它能够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能够使我们对传统的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同时还能改善我国能源结构的碳背景。而被动的低碳产业,就是其他一切有节能减排潜力的、能够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类型的产业。

“工业园区是低碳建设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从工业园区入手,是实现低碳城市的一个重要阶段。”美国可持续发展社区协会“中美气候行动伙伴计划”低碳城市项目负责人潘涛在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低碳园区的建设,不管从中央还是到地方,统一成熟的规划和实践规范尚未出炉。科学的标准对于低碳园区建设非常有必要,可以帮助其更好地量化对低碳工业园区的管理,更好地实现低碳转型。”

因势利导

对于低碳园区的建设,自然不是园区独立能够完成的目标。多位园区管理者和相关专家都向记者表示,要加强对园区内已落户企业的引导,同时要严格准入标准,企业与园区共建才能达到真正的低碳。

辽宁北方新材料产业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志学告诉记者,我国近两年来,陆续对环保法、安全生产管理法都进行了局部调整,处于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就应该在这种高压的政策环境下,得以调整甚至让它消失,与此同时,鼓励一些新兴的环保产业陆续上马。

“以我所在的园区来说,对于企业总的政策一定是扶持的,但同时也要加强管理和引导。”王志学表示,对于已经成规模的企业,管理者要帮助它们更加站稳脚跟,更大程度的占领市场。对于现在还未成规模,但前景良好、且符合政策的中小企业,要积极帮助它们拓宽融资渠道,拓宽市场,做到“扶上马再送一程”。而对于那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则促使其转型升级。

山东省科学院能源所党委书记许崇庆则认为,除了引导企业实现低碳之外,完善碳排放总量控制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低碳园区发展的重要保障。

许崇庆表示,建立规划引导企业低碳生产是园区低碳化的初级阶段,低碳化的重点应是逐步建立完善碳排放总量控制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促进低碳园区发展的制度体系。园区必须加强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激发企业积极参与低碳技术、过程和产品的开发,并充分发挥节能量交易、污染物市场交易在内的市场机制对工业园区低碳发展的支撑作用,发挥政策体系与市场机制的协同作用。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