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5版:中国园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5版            中国园区
 

2015年9月2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产业集聚后发效应:从大园区到小园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王少杰

产业集聚后发效应:从大园区到小园区

作为一家已有20余年发展历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山东邹城经济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具有典型意义。其在“产业特色化、园区品牌化、项目精品化”发展思路下探索多元化、差异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也尽显可圈可点之处。

“一区多园”助力产业集聚

回顾过去会发现,成本领先的土地招商模式,曾主导了中国早期的园区经济发展,随着各类产业园区遍地开花,产业定位同质化、产业招商盲目化的现象越发明显,很多产业园区普遍存在“有园无业”、“有业无链”的产业困境,园区的产业集群效应并不显著。此外,过去的产业园区主要以工业为主,“大”成为园区共同的特征。但与此相伴的园区同质化问题、空壳化问题、环境污染问题、配套服务滞后问题、产业结构低端问题、产业秩序混乱问题、创新能力不足问题等被逐一披露。

随着土地供应日渐紧张以及由企业聚集向产业集聚转型,大量以特色产业为主题的小园区形态悄然兴起,如高新产业集聚区、创意文化产业园、现代科技孵化器等。小型园区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实行滚动开发,并在园区招商、产业服务等方面有独特优势,正在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以至于一些大型产业园区也纷纷开发建设园中园、专业园等不同形式的小园区。

或许,正是有了发展的前车之鉴,邹城经济开发区面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围绕产业优化升级发展定位,全力推进“新兴产业引进、主导产业培植、特色园区建设”实现突破。目前,该区启动建设的区中园运营相对成熟,园中产业集聚效应也已显现,其产业广泛涉足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高端铝材等领域,邹城开发区“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形成。

多元化经营壮大特色产业

目前,邹城开发区已经集聚了大量的人力、资金、信息、技术等要素资源,成为当地生产活动的重要载体。如何带动当地经济转型跨越发展,邹城开发区实践路径已清晰。

为强化园区作为工业发展主战场,邹城开发区早在建立区中园之际就开始尝试主体多元化。邹城开发区管理层发现,在一些地方政府主导的产业园区建设过程中,逐步涌现出一批市场化运作的、专业的政府园区开发商,此类开发商在产业园区开发建设、运营管理上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并且还具备了较强的资金融通、产业招商及产业服务能力。

基于此,邹城开发区借助启动建设区中园之机,尝试探索并推广合作及合资创办主题园区。尤其是目前运转相对成熟的邹城市海外产业园则是由邹城市隆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兴建,重点发展机电装配、高精轻纺加工、轻工电子产业。在那里,园区管理方只负责做好园区规划、产业定位、配套政策等顶层设计工作即可,而园区的开发建设等具体事项则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原则,引入战略投资和市场化的专业开发公司,采用政企合作或企业主导的开发模式。

在实现园区多元化发展后,邹城开发区仍在发力打造园区差异化发展定位。在产业定位方面,差异化表现为“产业聚焦”,即专业型特色园区将成为产业园区发展的大势所趋。邹城开发区通过有计划的产业导入、培育和调整过程,打造一个个有特色的专业化产业集群,如此方才能走得长远。

专业化服务谋跨越式发展

经过反复科学论证,高起点规划,邹城开发区先后启动建设有新能源汽车及配件产业园、智能装备产业园、高端铝材产业园、大学科技园、海外产业园、宏矿总部产业园六大功能区中园,着力打造主导产业的聚集区、产业发展的制高点、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产业园区的发展,园区内企业所需要的服务逐步深化,已经不仅仅限于行政审批以及其它一些基础性服务,更多的将是专业性服务,如专门针对某一特定产业的研发服务、技术服务等。在打造一流硬环境的同时,邹城开发区开始重视园区公共服务等软环境的建设。为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日益成为当地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中,应运而生的邹城大学科技园或已逐渐成为园区服务的重要载体。目前该园建设了包括综合楼、写字楼、高标准双层车间、单层车间以及专家公寓、服务中心楼等生产生活设施,可为数十家科技企业提供研发、中试、生产场所及全方位服务;同时,还配套了商务中心、职工餐厅、多功能报告厅、接待室、会议室等设施,可为园内专家及企业高层次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浓厚的服务氛围为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持基础。

可见,只要产业园区朝着主体多元化、园区差异化、运营专业化方向积极探索并及时改变,实现转型升级只是时间问题。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