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5版:中国园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5版            中国园区
 

2015年9月2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邹城经济开发区:“一区多园”差异发展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少杰

山东邹城经济开发区:“一区多园”差异发展

山东诺博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车间一角

“孟子故里,儒风邹城”,一句耳熟能详的宣传语,曾让山东邹城这座久负盛名的县级城市响遍全国。事实上,除了蕴含文化内涵外,影响并支撑当地快速发展的则是一股持久发展的经济活力。随着开发区一批批项目陆续落地,这一活力越发强劲和富有张力,令美国卡特彼勒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纷至沓来寻求合作。

近日,《中国企业报》记者赴山东邹城经济开发区采访时了解到,该开发区着力推进工业园区向产业园区转型势头正酣,早在去年就已形成“一区四园”发展新格局。据了解,邹城经济开发区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思路,高标准打造了“铝型材、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台湾工业”四大特色产业园,先后引进培育了衡远新能源锂电池、诺博泰机器人、济信刹车片、金鼎实业等一批龙头型产业项目,机器人产业、铝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进一步拉长,产业集群效益凸显。

园区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邹城经济开发区围绕发展壮大‘新能源汽车及配件、智能系统、高端铝材’等现代装备产业,从孵化、中试、产业化、能源配套等多维度给予项目一条龙生产性服务,加快项目发展壮大进程,着力打造‘主导产业的聚集区、产业发展的制高点、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邹城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说。

为进一步强化园区项目集中布局和产业集群发展,截至目前,邹城经济开发区先后启动建设有占地2600亩的新能源汽车及配件产业园、2000亩的智能装备产业园、1400亩的高端铝材产业园、200亩的大学科技园、200亩的海外产业园、200亩的宏矿总部产业园六大功能区中园。显然,由起初“一区四园”升级至“一区六园”,以此不断完善开发区综合配套功能,提升品位、提高综合竞争力。

“从目前发展势头看,各个区中园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已由企业集聚转向产业集聚,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产业关联度和‘根植性’”。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以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为例,一批高大外项目落地、建设和运营的同时,释放了对区域范围内100余家传统加工制造业改造升级的带动能力,为产业项目的外引落地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该园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较为完备的产业基础。

所谓“根植性”,就是园区在促进产业集聚的同时,还要拉伸产业链条的打造,形成品牌等竞争优势。

据了解,上述园区从汽车龙骨、电池、刹车盘,到电控、传动及零部件等生产型企业一应俱全。目前,已由吉利集团投资2.14亿美元建设的年产150万千瓦时磷酸铁锂动力电池项目竣工投产,专为康迪等汽车品牌实现产业化配套;信义集团投资10亿元人民币年产1000万套汽车制动片项目竣工投产,年产1000万件刹车盘项目正在建设,为奔驰、宝马、奥迪等百余种车型同步研发进行配套;投资30亿元、具备14条生产线、年挤压能力18万吨的山东兖矿轻合金有限公司竣工投产,具备汽车龙骨型材挤压能力;投资20亿元、年产18万吨汽车零部件的金鼎实业项目即将投产;年产30000套电控系统项目实现量产;山东科技大学教授领衔创办投资5亿元的宇飞传动项目竣工投产;年产120万千伏安时新兴铅酸电池的松本电源和天能新能源项目已经投产;鲁南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汽贸园区实现运营。

其中,一家以生产、加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山东金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还与美国卡特彼勒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目前,正在实施总投资20亿元的搬迁扩能改造项目,预计完工后可实现年产加工汽车等零部件18万吨,销售收入30亿元。

“不仅要实现产业集聚,更要将园区产业推向专业化,这也是邹城经济开发区向前发展的另一阶段性目标。”一入驻经济开发区的企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产业专业化发展路径不外乎是从新项目研发到成果孵化再至实现产业化链式服务,事实上是对产业集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有迹可循的是,山东诺博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落户邹城经济开发区装备制造产业园并实现投产。该项目与德国库卡及意大利QD等国际知名公司合作,目前已经完成切割、焊接领域自动化生产线安装,并具备了锻造、电子、医疗、食品等诸多领域自动化生产线的研发和生产能力。

以该项目的落地为契机,邹城经济开发区启动了智能装备产业“六个一”发展规划:依托诺博泰公司一个项目,打响举办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一个品牌,规划建设智能装备孵化基地一个平台,设立智能装备产业发展一个基金,招引智能装备企业一批项目,发展壮大智能装备一个产业,逐步打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下转第十六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