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3版:中国园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3版            中国园区
 

2015年9月2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韩国造船业优势分析

来源:中国企业报  

韩国造船业优势分析

1967年8月24日是韩国造船史上的特殊日子。那一天,位于釜山的大韩造船公社举行了6000吨级货船的下水仪式。此后,韩国造船业不断发展壮大,并超越日本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造船大国。特别是现代重工业、大宇造船海洋、三星重工业等造船业巨头在韩国纷纷涌现,直接带动造船业迈向韩国的支柱产业。

韩国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国际化。《经济学人》曾发表标题为《韩国:亚洲的年度模范》的文章,强调了韩国的文化与商业国际化。而韩国商人的国际化,是在强烈忧患意识下的立足于市场的国际化。

其次是大资金集团军的作战模式。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在资金过剩的时代,韩国典型地利用收购等办法将造船企业做成财团。以现代重工为例,2002年2月底,现代重工从现代集团脱离而来,随后低价收购了三湖重工、现代尾浦造船公司和另外3家未上市公司。从2003年起,现代重工集团正式起航:2008年投资7.45亿美元收购韩国CJ集团旗下两家金融机构;2009年从韩国外换银行和韩国产业银行收购了现代综合商社22.4%股份;2010年通过诉讼途径获得现代炼油公司管理权;今后很有可能收购韩国海力士半导体公司。通过低谷期的收购获得所需的资源,既可整合产业链也能进行多元化运作。

重中之重依然是技术优势。从运用IT技术实验数字造船模拟装置技术,到减少20%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绿色气体发动机,在产业研发上不惜血本。这个时代缺的不是资金,是技术,是企业家精神,而韩国试图将两者结合到一起,同时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

尽管造船世界第一的宝座曾在2010年被中国夺走,但韩国造船界随即凭借大量的海工装备订单实现逆转,重夺第一。近两年,海工装备已成韩国几大船企的主打产品。可以想象,韩国船企能够在海工市场大展拳脚绝非一日之功,此前必然经过了周密的市场分析,开展了大量的技术研发,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因此,在海工领域,中国船舶行业还需奋起直追。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