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要进入
“贵生活”时代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丁是钉
中国将要进入“贵生活”时代
天天都听到石油降价、钢材降价、煤炭降价的消息,但却又感觉买什么都比以前贵,口袋里的钱越来越不抗花。最新公布的2015年8月份经济数字,验证了老百姓的这种直观感受。
一方面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连续出现42个月下滑,同比降幅高达5.9%;另一方面却是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0%,创下12个月来的新高。如果不计较概念的精准性,大体上可以把这种情形描述为:在原材料降价的情况下,生活消费价格却在上涨。
这个看起来很奇怪的现象传达出一个可怕的信息。
按理说,8月份2.0%的CPI增幅,远低于2011年的5.4%,同时也低于3%的年初预期目标,不仅完全在可承受的范围内,而且是一个相对较低的增幅,很容易被视为正常现象。但需要注意的是,2011年的PPI同比上涨6.0%,大于CPI的上涨幅度,也可以说,CPI完全是被PPI推高的。
和2011年原材料成本推动型的消费价格上涨不同,8月份的CPI是在PPI持续长达42个月连续下降的背景下发生。此期间,钢铁的价格下滑了一半;煤炭的价格下降了40%;石油产品的国际价格从高点时的100多美元,下降到不到50美元,国内油价也实现“六连降”;其他大宗原材料的价格也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上游产品的价格下降传导不到下游,PPI大幅度下降并没有拉动CPI相应下降,这才是必须引起警觉的问题。
如果从简单的逻辑判断,原材料更便宜了但消费品却更贵了,这中间应当是被企业赚取了更多的利润。然而,数据却显示出相反的结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从2011年的6.47%,下降至2014年的5.91%,接着又下降到2015年上半年的5.49%。也就是说,在CPI走势和PPI走势相背离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率非但没有提高,相反是持续下降的,这只能说明企业的其他成本支出在提高。
那么,钱到哪去了呢?劳动力价格上升、土地和房屋租金成本的上升、实际使用资金成本的上升,应当是推高CPI的三大主要原因。可以断言,如果没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降因素的影响,中国的CPI指数的涨幅必然会更高,居民购买力也会相应下降。而从未来看,有三股主导性力量将推动消费价格持续上涨,中国的“贵生活”时代已经到来。
更严格的环保标准,会推动企业和社会环境治理投入的提高,老百姓要为恢复青山绿水买单。过去中国制造的价格之所以很低,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直到现在,企业污染物超排、偷排的问题仍时有发生。因此,加大环保的资金投入、加大环保执法力度都必然成为“新常态”。一方面,企业采用更严格的环保标准,显然会导致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社会还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治理以前造成的污染。这就意味着,消费者不仅要为更符合环保标准的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同时,还要把以前买便宜产品所省下的钱“还回去”。
更严格的环保显然是件很美的事,但同时也是一件费钱的事。用风能、太阳能等新型清洁能源,逐步替代和降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使用,以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这是一个趋势。但目前风能、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成本,要比火电的成本高出一倍。治理雾霾、治理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更是需要巨大的投入。仅北京市,实施治理垃圾、污水三年行动计划,要投入848亿元;治理PM2.5投入将高达7600亿元。据初步估算,“十三五”期间,全国环保投入将高达6—10万亿元。这些巨额投入,最终都要由企业创造,并转移到产品的价格中去。
“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史上最严”质检新规,会让民众用上更安全的产品,同时也会拉高物价水平。客观地说,中国整体的低物价水平,是因为其中包含了相当一部分低质产品,甚至是不合格产品。从食品到服装,从家电到汽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各种各样的低质产品充斥在市场中,在让人们可以买到更便宜的产品的同时,也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甚至是生命。三聚氰胺奶粉、“毒地板”等极端案例,已经影响到国人对中国制造的信任。以至于消费者宁愿去香港买进口奶粉,去日本买电饭锅。一系列“史上最严”法规的执行,既符合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民意,也顺应了民众消费升级的趋势。其结果将是,低质低价的产品将会被驱逐出市场,花贵钱买好东西将成为趋势。(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