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孵化器呈现四大趋势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贾付春
企业孵化器呈现四大趋势
企业孵化器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自1987年6月我国第一家孵化器在武汉东湖成立至今,得益于国家层面的针对孵化器的政策扶持及税收减免等优惠措施,全国范围内孵化器数量由2005年534家至今增至1500家左右。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人们对企业孵化器认识的不断深入,企业孵化器的特征、目标、功能和表现形式都在不断发展、衍变,正逐步朝着多元化的服务体系方向发展。
趋势一:从“硬服务”为主到“软服务”体系为主的演化
引领行业发展的世界一流孵化器,要更多的将精力放在“软服务”功能的打造上。如美国排名第一的YCombinator孵化器,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就在于其完善的投资基金和创业导师模式,而YC本身是不提供办公场所的。这类平台将投资人和创业项目紧紧联系在一起,解决了创业团队在初创期非常重要的融资障碍问题。得益于完善的“软服务”体系,截至2012年7月,YC共孵化380家创业公司,这些公司累计获得投资额超过10亿美元。
相比美国,国内的孵化器“软服务”功能门类较少,体系构建仍比较粗糙,不能充分地满足被孵企业未来的发展需求。未来国内企业孵化器将从“硬服务”为主向深耕“软服务”体系为主的发展转变。其中,投资机制、创业导师与孵化的后续支持机制将是“软服务”体系构建的重点。
趋势二:从“单一散乱”状态到“生态系统”的重构
所谓“单一散乱”状态,突出表现在孵化器与被孵企业联系单一,孵化器服务功能散乱,孵化企业与企业之间、服务功能组合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没有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针对孵化器的认识的持续加深,孵化器生态体系的重构,将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片段孵化到打造全流程服务链条。随着孵化器的成熟发展,其功能开始前向延伸和后向拓展。孵化也将不再仅是狭义地对新创立企业初创期的培育和支持,还将包括以项目孵化为基础促进新企业的创建和对孵化毕业企业的后续支持服务,从而形成从预孵化、孵化和后孵化的完整孵化链条。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进一步的细分服务和功能已成为当前孵化器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很多一流孵化器已经形成了从“预孵化—孵化—加速或后孵化”的功能承接的全程企业扶植体系。
从创业场地到创业社区的网络化营造。随着服务内涵的深化和虚拟化,孵化器将不再仅是创业的空间场地,而是凝聚各类创业资源的新型社会组织网络。这一网络内包括了孵化器的管理人员、顾问专家、在孵企业、毕业企业、大学或研究所、产业组织以及风险投资、财务、税务、法律、市场、咨询等专业服务提供者,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支持企业创业成长的网络化社区。
融入新的业态。以股权众筹为特色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未来将补充至企业孵化器的服务功能生态系统中,为社会投资者参与天使投资提供渠道。通过利用股权众筹平台,链接整合社会资源,将优质项目与平台上的投资者自愿结合,为孵化企业的融资需求拓展渠道。
趋势三:从“公益性”到“营利性”的长效机制构建
从全球一流的孵化器模式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看,公益性孵化器与营利性孵化器将并行发展,但后者将逐渐成为主流模式。营利性是孵化器完全进入市场的有效选择,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这也就决定了孵化器的企业化运作程度日渐提升以及科学的商业模式的加速构建。
企业化运作程度日渐提升。企业化运作模式之所以成为企业孵化器发展的趋势,主要是受其较大的正向作用推动。一是孵化器投资主体由原来政府单一财政投入变为政府、企业、个人、基金等多种投资主体的结合,各投资主体对投资后果承担直接责任,从根本上保证了孵化器运作的高效率。二是孵化器的经营由政府委派的官员负责转变为职业经理人的全面介入,形成完整的委托—代理关系,以公司制运行,以实现最大化经济效益为直接目的。
科学的商业模式加速构建。由于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孵化器由政府主导,公益属性较强,导致很多孵化器没有构建较为科学的商业模式,企业孵化器的自我造血能力较弱。转变孵化器经营机制,推进市场化、企业化的建设速度将是国内企业孵化器的重要任务。
趋势四:从“有形孵化”到“虚拟孵化”的多元拓展
虚拟孵化是指不受物理办公载体限制的延伸孵化服务,通过建立企业服务网络为孵化器之外和已经毕业的企业提供融资、咨询、信息、市场对接等成长支持服务。从实际的服务内涵来看,虚拟孵化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风险投资网络型,以对企业早期的种子投资为纽带建立起孵化服务网络,孵化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风险投资者,在向企业注入投资的同时提供各种辅导服务和资源支持企业成长。二是集成服务网络型,以孵化服务项目为基础遴选有潜力的企业,为其提供资助、辅导、培训等服务,并基于信息技术发展在线的服务支持体系等。三是平台网络型,不直接对企业提供专业性服务,只是建立一个聚集和对接资源的平台,通过信息的聚合和适度的信息管理帮助实现技术市场、投融资、产学研合作、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交流和对接。(来源:搜狐焦点产业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