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4版:园区热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4版            园区热点
 

2015年9月1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共建园区: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郝帅

共建园区: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

杨建国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副会长、民生证券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从事产业园区理论研究20年,被誉为招商引资实战专家,著有《集聚———河南决策者》、《产业隆起领跑中原》,先后荣获“金麒麟2010年度产业集聚区建设贡献奖”、“推动中国产业咨询领域经济发展·最具影响力功勋人物奖”等荣誉称号。

日前,北京市公布了《北京市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2015年版)》。该目录首次将城六区作为一个区域来实施统一禁限,城六区禁限产业比例达到79%。北京产业向外迁移,园区共建正在成为当前产业转移合作模式一种新的趋势。

那么目前在国内共建园区主要采取哪些模式?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如何合理分配产业?政府在共建园区中又应扮演何种角色?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杨建国。

多种共建模式各有优势

《中国企业报》:目前,国内共建园区主要有哪几种模式?在这些模式下的具体特点又是什么?

杨建国: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国内产业协作也呈现出日益紧密的趋势,就目前来看,国内共建园区主要包括以下4种。第一种模式是政府+政府,相邻区域开展的产业合作,例子有,江苏南北共建园区,为了推进苏南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苏北新兴工业化进程,在苏北地区省级以上开发区中,划出一定面积土地,由苏南地区开发区负责规划、投资开发、招商引资和经营管理等。这一创新举措推进苏南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苏北新型工业化进程,而且提高全省开发园区集约用地水平,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最近的例子是,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深入落实,产业转移与产业合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产业园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平台,7月19日,北京市丰台区与保定市“联姻”,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保定满城分园已正式挂牌成立,两地将围绕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开展精准高效的对接合作,实现两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第二种模式是高校+政府,高校作为人才、技术、信息、项目等等要素的“储备库”,有着得天独厚的研发优势。《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推动中国经济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必须依赖创新驱动,在未来,高校与政府之间就研发型项目开展合作将成为共建园区的一个新趋势,如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闵行区人民政府共建的“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主要培育和孵化科技型创业企业,助力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再比如刚刚签约不久的西安交大与韩城市共建基础教育园区。

第三种模式是央企(行业龙头、世界五百强)+政府,这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中国供销集团与南通市合作的中国供销集团南通供销产业园区。

还有一种模式是国家层面的合作建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国与新加坡合作建设的苏州工业园,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还有为了响应“一带一路”号召,中国与俄罗斯在西咸新区共同打造的中俄丝绸之路高科技产业园。

地区存差异共建需互补

《中国企业报》:京津冀三地产业具有哪些差异?如何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合理分工和产业互补式发展?

杨建国:8月23日,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推动会议就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安排部署,至此,备受社会各界关心的如何协同、三地定位以及产业如何转移问题等有了明确的答案。客观而论,京津冀三地之间的产业发展层次还有着不小的差距,相对北京而言,从产业结构分布来看,津冀的产业结构相似度较高,二产占比较大,京津和津冀产业同质化倾向明显。作为京津冀一体化三个重点区域之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目的在于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层次,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在三省市功能定位中,天津和河北承担起了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重任,这不仅可以有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天津、河北也可以借助吸纳转移产业的机会提升发展速度。

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转移并不是简单的转出和承接,而是为了平衡区域发展,使京津冀三省市在功能定位上相互协作,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京津冀三地发展阶段和功能定位存在个体化差异,短时间内在协同方面取得突破实属不易,产业转移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较长的吸收和融合过程,因此,京津冀必须因地制宜,建立产业对接有支持的协作机制,形成分工合理、价值高端的一体联动产业链,优势互补,协同作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政府应将企业诉求

摆在首位

《中国企业报》:目前,天津,河北永清、廊坊、保定等地都与北京牵手共建园区,三地共建园区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应注意哪些问题?

杨建国:三地产业联动、共建园区,应始终坚持以市场和企业为主导,产业动力源于经济规律和政策驱动的作用,哪个企业转移到哪个园区去,不能靠政府拍板,应结合当地的发展实际,靠本地的市场吸引力驱动;共建园区应因地制宜,在综合考量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发展空间等等的基础上,科学确立主导产业,主导产业不在多,在精而专。围绕主导产业招商引资,延链、强链、补链,形成特色项目、竞争能力强的产业集群。

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园区共建中,应坚持招商引资和园区规划同步的原则,切忌先盖房子再请客,根据入驻企业的个性需求,量身定制厂房,提高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差异化发展,避免产业同质化造成的恶性竞争;确立理性招商意识,切忌为追新而追新,招商引资不能贪快、贪全,应在高度甄别、审核的基础上,围绕主导产业培育产业链;借势“互联网+”、“一带一路”等战略机遇,主动对接、融入加快关键技术和核心环节的重大突破,提高研发成果转化能力和配套加工能力,创新驱动,技术引领,提升产业的发展活力和创新能力。

《中国企业报》:政府在共建园区中应该如何作为?在政策方面如何支持?

杨建国:产业转移归根结底还是应以市场为主导,政府“拉郎配”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新形势下,政府肯舍肯放,以京津冀一体化大局为重,在园区共建中,加强“引导”,做好三省市产业规划衔接,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软环境”和“硬环境”,推进平台建设和体制、制度创新,加强园区的创新氛围、创业氛围、管理服务打造,细化园区考评机制,加大公共服务投入,清除阻碍经济发展的藩篱,构筑新的平台体系和产业体系,使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在园区平台内活力涌流。

在政策方面,政府应将企业诉求摆在首位,围绕企业的入驻、发展制定灵活、完善的政策,同时应在企业融资、创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创业孵化平台,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创业辅导。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