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3版:中国园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3版            中国园区
 

2015年9月1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廊坊的历史沿革:
从京郊配套到引智京津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郝帅

廊坊的历史沿革:从京郊配套到引智京津

廊坊与北京的互动绝不仅是现在才开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廊坊市坚持“城郊型”战略,靠为京津搞配套加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了90年代,廊坊市坚持“高科技、外向型”战略,把京津当作跳板和窗口,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进入新世纪以来,廊坊市又提出“置身沿海、借势京津、加快崛起”,确定了“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的发展定位,两地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内涵不断丰富,经济关联度不断提高,走出了一条以提升发展为目的、产业对接为重点、错位发展为方向的对接京津之路,取得明显成效。

为了积极配合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廊坊市制定实施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加快创新型经济发展指导意见》。2014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总值达到280亿元,年均增长16.8%,增长速度和营业收入连年稳居河北前列。瞄准京津重大产业转移项目,相继引进了总投资50亿元的首钢特殊钢有限公司搬迁、总投资30亿元的北京金隅集团新型建材和休闲旅游、总投资60亿元的吉利集团霸州产业基地、总投资98亿元的润泽国际信息港等大项目。现代农业势头发展良好,固安、大厂农业园区成为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全市农业产业化经济率达到66.5%。

近些年来,廊坊与北京的项目合作非常广泛,廊坊市与京津累计签订合作项目近2000项,实际引进省外资金80%以上来自京津两市。依托京津科技智力,先后建设了清华科技园、廊坊科技谷等创业孵化基地,促成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在廊坊转化。

体现在规划上,廊坊积极推进与京津规划衔接,力争做到规划统筹。借助北京启动“城南行动计划”和通州新城建设的机遇,全面加强与北京“十二五”规划的衔接。2009年5月18日,京津冀三方规划部门共同签署了《关于建立京津冀两市一省城乡规划协调机制框架协议》,随后,廊坊市也与北京市规划委签署了《城乡规划合作交流机制框架协议》,初步形成了城乡基础资料交流平台和城乡规划编制部门合作机制,实现了区域规划“一张图”。

与此同时,廊坊发挥背靠京津两大科技高地优势,把引进京津科技资源、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摆在事关未来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位置来抓,提出并实施了“创新廊坊”计划。

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2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4.4%,争列国家级科研项目43项,5项列入国家863计划。世界上第一个煤基清洁能源生产零排放试验中心、中国首块超大型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世界最高强度永磁磁共振成像系统、世界第一台超声光子乳腺癌诊断仪、世界第一只通用型LED多面发光体灯泡、攻克了难度居世界第一的穿越黄河工程、世界第一台嵌入式双摄像头人脸识别系统等,都在廊坊“诞生”。大企业的聚集,一大批带有“廊坊创造”印记的科技产品诞生,既提升了廊坊整体产业层次、又形成了鲜明的产业特色。名片

廊坊经济开发区

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坐落于首都北京和天津之间,被誉为共和国黄金通道的京津塘高速公路穿区而过。廊坊开发区于1992年6月26日奠基起步,目前已汇聚了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家企业。廊坊开发区已成为河北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廊坊市经济建设的排头兵,先后被批准为“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活动示范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廊坊信息产业基地”、“河北省服务外包示范区”和国家级“廊坊出口加工区”。

2009年7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是继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后,国务院批准河北省设立的第二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廊坊开发区吸引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家企业,总投资715.6亿元,初步形成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新材料、机械加工、食品加工五大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0%以上,成为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火炬计划信息产业基地,被商务部列为重点培育的国家服务外包产业基地,设有国家级廊坊出口加工区。2008年,在河北省开发区综合考评中,廊坊开发区综合排名位居全省第一。

廊坊开发区不断加大企业科技创新扶持服务力度,依托中科廊坊科技谷建设的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平台,引进3个高科技研发中试类项目、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完成了23.6万平方米的中试孵化基地,嘉德伟业光电技术研发项目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运营;积极组织中科院科技成果与本地企业技术对接,2项科技成果被企业转化应用。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