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3版:中国园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3版            中国园区
 

2015年9月1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廊坊特色园区承接北京产业转移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郝帅

廊坊特色园区承接北京产业转移

王利博制图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落实,一些之前身处北京的产业开始迁出。日前,《北京市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2015年版)》正式公布(以下简称“《目录》”),这标志着处于该目录中产业的企业将大量被疏导。

相关业内人士日前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后一段时间将有大量企业迁出北京,而且将会以产业集群的形式落地。这对于北京之外的地区特别是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园区来说是重大利好。

相关专家向记者表示,在地域上紧接京津的河北省廊坊市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且一些特色产业园区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机器人等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具有一定的优势。

承接服务业首当其冲

2015版《目录》显示,“禁止新建和扩建商品交易市场设施、未列入相关规划的区域性物流中心”、“禁止新设从事商品交易市场经营管理活动的市场主体”,这实质上是从经营设施和经营主体两头下手,把住了区域性批发市场增加的源头。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赵弘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2015版《目录》中限制的服务业主要是指专业批发市场,区域性物流、养老等第三产业若转移至天津、河北等地能显现出更强优势。

事实上,自京津冀一体化之初,就把服务业中的批发市场和物流基地作为疏导的重点。北京区域性批发市场、物流基地多是以服务京外需求为主的大宗商品集散地,聚人多、占地多,属于典型的非首都功能。据了解,2015年北京市计划清退、转型150个市场,其中清退拆除80个,转型升级70个。上半年各区县已清退拆除60个,升级改造10个。而这些批发市场中的部分商户在一年前就开始落户廊坊。

“动批”、大红门、天皓成等之前市场林立、商户聚集、顾客盈门的著名批发市场,已经从去年开始跟廊坊地区的园区对接,成批的商户开始转移阵地。

2014年5月16日,来自北京大红门地区的8家批发市场在永清举行签约仪式,落户永清国际服装城。虽然有怀来、白沟等本省地区争夺,但之前“动批”地区的批发市场和其中的商户由于已经形成的产业集群聚集效应也开始向永清汇聚。2015年元旦,地处廊坊市核心地区的“新动批红门服装城”开业,该商城近千家商户中70%来自之前的“动批”和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廊坊地区正在承接着越来越多北京迁出的批发市场和物流基地,而这些服务业的迁入,也为当地的经济注入了活力。相关专家向记者表示,这些承接服务业地区的房价都是稳中有增,这说明这些行业的进入直接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地域、土地面积优势明显

在承接北京被疏导产业的过程中,各地区可谓各显其能,而说到地域优势,廊坊相对于河北省其他地区绝对算得上个中翘楚,得天独厚。

廊坊市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和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天津两大国际城市之间,主城区距北京城区40公里,距天津城区50公里,素有“半小时进京下卫,一小时上天入海”之说。100公里半径的范围内包括两个运营中的国际机场、一个特大货运港口以及数条高速公路、国家级公路和省级公路。定位为亚洲最大航空枢纽港的北京新机场,距廊坊主城区仅25公里,将成为世界各地人士来亚洲的主要通道。

除了地理位置,能为出京产业提供相对之前更为充足的土地面积,也是廊坊市的优势之一,而且这些土地已经以园区形式准备就绪,面向出京企业虚席以待。

目前,廊坊市省级以上园区发展到39个,数量和面积均居河北省第一。其中,包含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燕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河北三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

值得注意的是,各类园区承接了廊坊市80%以上的新引进项目,集聚了70%以上的产业,省级以上园区实现财政收入、利用外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到全市的64.1%、88%和78.6%,园区承载力和贡献率进一步提升。

为给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做好充足准备,廊坊市政府在2014年就开始了土地清理集中行动,其目的是通过调查清理和处置园区闲置土地,促进土地有效开发利用,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与资源保障能力。据了解,廊坊市已对园区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将对土地闲置2年以上的园区项目全部清理,力争将闲置3年以上土地的项目集中收回,且今后每半年集中清理一次。(下转第十五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