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区“走出去”时代到来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朱虹实习记者冀昱樵
中国园区“走出去”时代到来
2015年,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从顶层设计和规划走向落地实施。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持续推进,中国企业无疑将扩大海外投资生产。对国内企业而言,单兵作战不如抱团竞争,集体“走出去”已成为企业海外发展的一种模式。《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很多企业都在加速海外工业园建设,华立、康奈、海尔等中国企业已在海外建立工业园。
企业纷赴海外建设园区
据记者了解,中国的海外工业园区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从2006年开始大力发展的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二是中资企业在外国自主实施开发的工业园。
据媒体报道,截至目前,中国企业在海外建设的园区主要包括工业园区、科技产业园区等各类经济贸易合作区模式,以工业园区居多。其中,获得商务部批准建设的国家级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19个,分布在赞比亚、泰国、柬埔寨、俄罗斯、韩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非洲及欧美等地,主要以发展中国家为主。
作为国内较早一批“走出去”建设园区而且发展的较好的企业,海尔已经在美国、欧洲、中东等地设立了24个工业园,实现了本土化制造。而且,海尔在中国、亚洲、美洲、欧洲、澳洲拥有全球5大研发中心,实现本土化的研发。海尔在海外市场实践本土化研发、本土化制造、本土化营销的“三位一体”运营模式,通过利用当地化资源实现当地化发展,满足全球消费者需求,开创海外市场当地化的知名全球化品牌。
2015年,中泰建交40周年之际,华立集团在泰国创立的泰中罗勇工业园也迎来了自己的10周年———当年的“行者”已在泰国扎下“中国制造”的根,打造出泰国唯一被中国政府批准的“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截至目前,60多家中资企业在那里投资兴业,被誉为泰国的“工业唐人街”。
早在2001年就在巴黎开了首家海外专卖店的康奈集团,于2006年又建设了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截至2014年5月底,有入区企业27家,实际投资1.66亿美元。合作区主导产业为轻工、机电(家电、电子)、木业等产业。
海外建工业园处于起步阶段
针对中国海外工业园区的经营状况,中国开发区协会副秘书长周振邦认为,海外工业园现在实际上是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时间来发展,实现本地化,真正融入当地环境也需要过渡。
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杨建国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走出去”尤其是抱团“走出去”在海外建立各类园区,可以方便企业降低风险提高竞争力,充分利用全球资源,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便于更加直接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之中,在国际交往中借鉴和学习世界领先的科技与理念,进而使中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据更加主动的地位。
杨建国表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下,中国应鼓励像华为、格力这种有能力的民族企业向海外扩张,甚至是在海外建立产业园区。随着“一带一路”深入实施,为扩展境外经贸合作区带来更多机遇,中国企业“走出去”建立园区也将迎来一个新的高峰。中国将以一种开放、热情的姿态推动沿线国家开展经济合作,互利互信,优势互补,互通有无,减少贸易壁垒,在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同时,造福各国民众。
杨建国称,中国园区“走出去”时代已经到来,但需要注意,政府应有所为,有所不为,“走出去”本身是一种市场行为,由市场进行资源配置,政府应减少政策干预,转而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机会和环境,加强引导和推动,加强政策力度,强化服务保障和风险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