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5版:中阿博览会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5版            中阿博览会特刊
 

2015年9月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沙捞越欢迎中国企业
集群式投资布局

全球化发展工程总干事王者林: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莹实习记者冀昱樵

沙捞越欢迎中国企业集群式投资布局

在马来西亚沙捞越,一个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的园区正在悄然成型。在中阿博览会期间,主办方将针对这个项目进行正式签约和研讨。

据了解,该项目为沙捞越州政府倡导的互建园区项目,欢迎各类投资主体进驻。而为适应市场需求,州政府也推出了多项劳务和税收的优惠政策。

目前中国企业在沙捞越投资状况如何?在参与这个项目方面,中国有哪些优势?对此,《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了全球化发展工程总干事王者林。

《中国企业报》:沙捞越的基本情况如何?,目前中国企业在沙捞越投资现状是怎样的?

王者林:沙捞越是马来西亚的英语区,在语言上和其他地区就有所区别,同时华裔和华侨非常多,闽南、广东等地文化对其影响颇大,在语言上便于中国企业“走出去”,而这些都是自然优势。在我看来,沙捞越这个州有点像中国的香港,是经济自治的,相当于是一个特区,除了军事和外交是由大马政府控制以外,经济上包括关税都是自己制定的,是独立的。沙捞越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更高的提升自己的独立性和自治能力,所以从这方面比较,如果我们从自贸区的理念加强合作也会推动它向这个方向的发展。

目前在沙捞越投资的中国企业是以小规模的矿产为主的,都是小的民营企业。沙捞越州政府特别希望中国的央企能够介入,但是这次的项目不仅仅有央企,我们会作为“一带一路”顶层设计理念下的集群性的投资行为,而不是简单的招商引资。首先,民营企业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不像集群性投资,都是在单打独斗,因此,社会运营成本等各项成本都会很高。此外,不管是海外的劳务政策还是税务政策,小企业容易采取一些手段去规避,而这样的规避有时能酿成更大的风险。其二,这些企业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像我们强调开矿和生态修复要结合在一起,但是民营企业只会开矿,矿采完了整个森林植被都会被破坏,这样非常不利于当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是集群式的开发,那么不仅是资源的开发,在生态修复、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等方面都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而经济合作应该是在政府合作框架下的投资行为,政府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样可以规避很多风险,同时也是为我们合作伙伴的长远发展考虑。

《中国企业报》:现在马来西亚政府对于中国企业投资有怎样的优惠政策?中国在参与沙捞越园区项目中有哪些优势?

王者林:马来西亚和中国因为有东盟贸易区这样的基础,两国政府之间是有很多互惠政策的。这次沙捞越项目我们计划沿袭东盟自贸区的基本政策理念,将会在国际劳务、进出口、关税方面都会有积极的推进政策。因为沙捞越地处东马,属于热带雨林环境,吸引了全球很多国家的企业也向那边发展,在沙捞越这个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与美国、日本或其他发达国家的竞争。但是因为我们跟沙捞越州政府有深度的交流和合作,目前我们这个合作是走在前面的。

沙捞越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特别是马来西亚非常具有发展空间的区域,同时也是一个未开发区域,虽然有很多国内的企业也在沙捞越有所投资,但都是小规模的、民间的、小范围的投资。如果作为一个高起点的合作平台的话,一开始应该是以第三产业作为先导,然后向物流、矿产、机场、港口方向发展。同时这里是一个宜居的地区,生活环境非常好,特别适合做第二家园,政府也会有移民政策来推动。

《中国企业报》:您认为中国和沙捞越之间的园区合作前景如何?

王者林:中国和沙捞越之间的园区合作不是单纯的向沙捞越地区的投资行为,沙捞越项目会与中国“一带一路”上国内的一些园区形成产业互动和资源共享,特别是建立一个以“互联网+”为理念的园区模式,一定会打破区域限制,是全球视野的合作。就是说沙捞越也好,“一带一路”上的园区也好,并不是孤立的,每一个点都应该是建立在全球视野、互联网思维下的合作模式,这个模式就包括了物流、互联网以及社会交流等等。沙捞越的港口会有空港经济,通过机场、港口来汇聚全球的能源企业、资源企业、旅游产业、教育产业等,这些产业会在那里聚集,之后再跟国内的企业进行互动,所以是作为一个聚集点和枢纽的概念。因为沙捞越的地理空间不是很大,它需要一个辐射,辐射到整个东南亚地区或者是更广泛的地区。我们还是想让这个项目站在全球视野下。

中国和马来西亚的经济合作已经比较成熟,前面已经有运营很久的东盟自贸区这个合作的整体框架,企业的未来方向一个是从经济发展的区域定位上,将来开发的空间比较大,会以比较低的成本在整个东南亚地区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沙捞越作为马来西亚一个独立的经济自治区域,自由度会大一些,很多企业都在关注马来西亚和沙捞越地区。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