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产业公司
 

2015年9月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惧股市震荡
多家企业发力机器人“蓝海”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龙

不惧股市震荡多家企业发力机器人“蓝海”

机器人,让地处北京南端的亦庄也跟着“热闹”起来。8月底的一天,“中国智造”机器人创投大赛启动仪式在亦庄开幕。更值得关注的是,与开幕同时启动的还有“2025智能制造产业联盟”、“2025智能制造机器人创投基金”。

在会议组织者看来,机器人产业将使亦庄成为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区、高技术制造业核心区。放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在一些参会者看来,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地方政府努力实现转型的现实而又迫切的需要。

这极大地刺激了众多企业向机器人领域“进军”的欲望。目前A股关于机器人概念的上市公司有70至80家。进入2015年机器人发展关键年以来,仅半年时间,已有华昌达、华丽家族、株洲南车、智慧松德等A股上市公司纷纷大手笔并购加快角逐机器人战场的步伐。“扎堆”的默契

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就连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都至少在3个不同场合下表达了对机器人的充分好感,时间都是在今年。王石说,未来万科的员工40%是机器人。

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也称,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就在这几天,上市公司新时达公告宣布,公司与国投创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于2015年9月1日签署了《国投创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之关于共同投资拓展运动控制与机器人及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等产业领域之框架性协议》,进一步实现“成为我国运动控制与工业机器人产业及其相关领域的龙头企业以及新能源汽车动力控制系统业务领域的领先企业”的愿景。

万讯自控也称,公司机器人项目合资公司正在设立过程中,前期市场调研和技术引进消化等已经开展。

华中数控9月2日晚间发布资产收购预案,合计作价2.8亿元收购江苏锦明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100%股权。华中数控表示,此次收购是公司通过外延式发展实施“一核两体”机器人业务产业发展战略,打造工业机器人领域“全产业链供应商”的重要举措。

上市公司的“疯狂”带动了那些拟上市企业。证监会官方网站显示,目前包括雷赛智能、常州快克焊锡、拓斯达、杭叉集团、上海沪工焊接、合肥泰禾光电、上海维宏7家机器人及相关企业正处于IPO预披露阶段。此外,华恒焊接、长沙长泰则已经进入证监会IPO终止审查名单。

这些企业扎堆机器人领域源自于机器人行业爆发式的增长。国际机器人协会统计,2014年,世界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27%,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量5.6万台,猛增54%,市场销量连续第二年位居全球第一。

一家机器人企业高管此前向记者表示,还有一些地方政府给机器人企业以补贴,靠补贴很多企业就能活得很好,不排除有企业因为这个原因而进入。不要跑偏:智能制造对创新的渴求

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这也是机器人为何如此受到政府青睐的原因之一,在更大程度上,它将改变中国制造业的架构。

工信部副部长毛伟明日前也表示,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将于今年10月底完成。

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告诉记者,国家要制定(机器人)规划,出台相关政策,把各方面资源凝聚过来。出台时间还要看政策制定的成熟程度。

李北光说,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瓶颈。一方面,技术创新能力整体薄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等大多依赖进口。另一方面,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尚处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制造—加工—组装”环节,在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工程承包、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缺乏竞争力。

上述提到的“智造2025机器人创投基金”已经筹集到3000万元人民币,将投资北京能态思特科技有限公司700万元及智造2025产业联盟的新成员北京能态卓科流体技术有限公司100万元,共同为智造2025产业服务。深圳奥来特微沃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00万元人民币入股参赛企业北京卡雷尔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发展E管家机器人项目。

这些投资无一不是看中企业的研发能力。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树翀认为,在政策推动下,中国机器人产业正逐步建立起研发体系,相关行业配套支撑能力也在不断加强。

对于创新的认识,早在9年前就有了开端,2006年两会之前,一封由原国家经贸委下属10个局所辖的242家转制行业科研院所的院士们联名写给国务院领导的信,就曾提议建立国家工业技术研究院,用来专门研究行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的共性技术。

“涉及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建设中央部门至少有26个,直接发布企业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政策部门单位也有15个以上。”李北光说。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