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3版: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3版            调查
 

2015年9月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相比其他行业,金融业“营改增”主要存在三大难点:首先,进项抵扣并不清晰;其次,基本原理不很明确,方案不够细化;最后,需要开具的发票量过于庞大,存在人手不足的问题。

“营改增”为何延期?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汪晓东

“营改增”为何延期?

2015年是“营改增”计划中的收官之年,金融业等领域涉足其中。一种说法认为,10月,金融业税改全面展开;另一种传言,12月,将会是“营改增”的最后一班列车。其实,不论哪种说法,金融业的税改已经步入倒计时。

但让人忐忑的是,尚未出台的金融业等“营改增”方案是否意味着金融业在“营改增”过程中仍有一些难题待解?事实上,业内认为,由于金融子行业业务种类众多,核算也比较复杂,除此之外,还存在进项税如何抵扣的问题,布局尚需时日。“营改增”延期?

过去3年间,“营增改”几乎渗透至中国的各行各业。从2011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方案开始,一场旨在突破“道道征收、全额征税”的重复征税的税务改革开始启动,从上海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到电信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短短两年多,“营改增”势如破竹。

今年7月,税务总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厅副主任郭晓林在通报会上介绍,今年是“营改增”第四年,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纳入“营改增”试点的纳税人共计509万户,其中,一般纳税人94万户,占18.47%,小规模纳税人415万户,占81.53%。“上半年,‘营改增’共减税1102亿元,其中试点纳税人直接减税600亿元。”郭晓林说,“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因增加抵扣减税502亿元。从2012年实施‘营改增’以来,已累计减税4848亿元。”

以服务业为例,山西财经大学刘海红教授为企业算了一笔账。企业营业额达到300万元,如果按5%税率交纳营业税,而“营改增”以后,服务业按6%征收增值税,也就是说在国税是按6%征税,看似税率比营业税高了1个百分点,但实际税负却是降低的,因为增值税中购进的设备和服务所支付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比如油票、维修费用、办公费用等等均按17%抵扣。按照可抵扣费用大约为100万计算,17%就是17万。企业应纳增值税300万元,按6%计算则是18万元,除去抵扣的17万元,实际缴纳增值税是1万元。

果然,历时4年的“营改增”为众多企业带来惊喜。接下来,按照税务改革计划,2015年,生活服务业、建筑业和不动产、金融保险业等行业加入“营改增”阵列,涉及近1000万户纳税人。

在官方的陈述中,诸如6月28日,财政部长楼继伟作的关于2014年中央决算的报告中提出,今年力争全面完成“营改增”等,令人对金融等行业的“营改增”时间表备受关注。

然而,在接下来的数月中,上述行业“营改增”并未如期实施。山西某税务局负责人称,由于金融业涉及业务种类众多,抵扣存在难度,“营改增”是否延期“不好说”。金融“营改增”有难度?

一组数据显示,2014年1—12月,全国一般公共财政收入累计140350亿元,其中国内增值税30850亿元,营业税17782亿元,国内消费税8907亿元。

有媒体报道,如果“营改增”完成,那么1万亿元的减税额度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例将为7.13%,规模相当于当年消费税的总和。对于这样大规模的减少,今后若干年财政收支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来说,减税有利于提高效率,但在经济下行周期,如此大的减税规模,对财政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这些是否意味着“营改增”尚需时日实施?

上述税务人员认为,相比较而言,金融业是“营改增”难度最大的一个行业。例如银行等金融机构面对的大多数为个人,如何让个人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抵扣?这的确是个问题。

要想顺利在金融业实行“营改增”,势必面对行业业务种类众多,核算也比较复杂等层面的千头万绪,事实上,一些具体操作层面上需要大量人手应对技术问题,具体的方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仔细研究和安排。

中投顾问金融行业研究员霍肖桦亦认为,目前来说金融行业进行“营改增”改革还有较大难度。金融行业中资源使用和风险投机的界限不是特别清晰,而且由于经营业务对象特点而无法凭发票抵扣税额,此外金融业“营改增”对整个金融行业的影响非常大,如果方案制定不合理,将对金融行业产生不利的影响。“相比其他行业,金融业‘营改增’主要存在三大难点。”霍肖桦说,首先,金融业“营改增”是由进项抵扣和销项抵扣相抵后缴纳税款的,但这部分的进项抵扣却不是很清晰;其次,金融业“营改增”的基本原理不是很明确,方案不够细化;最后,金融行业“营改增”后需要开具的发票量过于庞大,存在人手不足的问题。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