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让中国经济
再“带脖奔跑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丁是钉
勿让中国经济再“带脖奔跑
要让患重感冒的人恢复健康,首先应静下来休息,而不是让其加速猛跑,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但当经济出现“体能不佳”的时候,人们却希望政府实行经济刺激政策,以阻止经济增速的下滑。
最新发布的2015年8月份经济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降至3年来新低,为49.7,低于市场预期的49.8,更低于50的荣枯线。而同期公布的反映中国小企业经营状况的“财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则从7月的47.8降至47.3,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也从7月的53.8降至51.5,扩展速度为13个月来新低。这样的数据,难免又会让一些人陷入经济下行的忧虑当中。
经济增速降下来,真的有那么可怕吗?美国GDP增速连续多年在3%以下,日本的情况则更惨,多数年份是在1%以下,但并没有看到美国或日本的经济崩溃。中国经济目前依然保持在7%的中高速增长区间,对增速下降应当有更大耐性和更充分的准备,而不是被“崩溃论”所吓倒。
没有人否认,经济下行会带来一些严重的问题,包括就业问题、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破产问题、银行坏账问题、地方债务风险问题等等。不过,可以换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要是一个人因为养病,有几天不工作,就会导致其没有饭吃,或者是破产吗?当然不会。而且让其休养好了,以更健康的身体、更旺盛的精力投入工作,必然比一直撑着病体工作的效率要高得多。难道,经济就不是这样吗?
更何况,中国经济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因为速度慢造成的,而恰恰是因为发展太快造成的。2015年5月,美国著名投资人巴菲特说了这样一句话,中国用四五十年的时间做了美国两百年的工作,是个“奇迹”。不但外国人愿意用速度奇迹赞扬中国,而且中国人自己也为这样的速度沾沾自喜。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54.77%,中国只用30年时间就赶上了西方200年的城市化历程。中国股票市场仅仅用了20多年的时间,就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IPO市场。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但如果反思一下,是不是也可以说,中国是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透支了未来的发展空间?
产能形成过快是最突出的“中国特色”。具体表现为,每当有一个新的商机出现,就会有大量的资本一拥而入。然后在很短时间内,就会让一个原本短缺的市场,变成一个过剩的市场。这样一来,不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机会不复存在,而且会使已经运行的机械设备等资产大幅度贬值,甚至是变成废品。
造成产能“井喷”的两大因素,一个是人多,另外一个就是钱多。人多,意味着机会就变得稀缺;钱多,意味着一有机会就会遭到疯抢。当资本赚钱的欲望和地方政府创造GDP的冲动一拍即合的时候,新的产能扩张便已经是势不可挡。每一个投资者都打好自己赚钱的小算盘,但又不知道别人还会投多少钱进来。就像头年白菜卖得贵,觉得种白菜会赚钱,很多菜农都选择在第二年种白菜一样。工业领域里的投资者在思维方式和投资行为上,都没有逃脱“小农经济”的范式。当大量投资拥入到同一个地盘上时,拥挤甚至是踩踏已经无可避免。
先是爆发式增长紧接着就是爆发式过剩的现象,在诸多行业中普遍存在,最典型的当数光伏太阳能行业。公开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07年的短短4年时间里,中国光伏太阳能电池产量就由12兆瓦增加到1088兆瓦,增长90倍。在全国600多个地级市中,有300多个建设了光伏产业园。其中计划做千亿产值的光伏产业园区就有好几十个,而全国的光伏产业产值一年才3000多亿元。到2014年,中国晶硅电池及组件产能达到40GW(吉瓦),而全球总需求量才约35GW,中国产能依然超过全球需求量。严重的产能过剩导致大量光伏企业倒闭,先后有100多个光伏产业园消失,身价曾经高达186亿元的中国首富施正荣沦为“负翁”。
一些专家对中国经济能够保持高速增长的乐观估计,都是基于市场容量无限大的假想。换句话说,只要中国能够生产出来,世界就能够消费掉。这显然是个笑话。所谓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和消费,归根到底都是消费。而任何一种消费都不可能无限度增长。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全球市场消费动力和潜力不足,或者说是市场容量不足,正是制约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瓶颈性问题。
既然市场容量是有限度的,那么,我们就不能指望中国经济永远都一路狂奔。不妨假设,如果每个领域都能保持7%的年增长率,那么,生产出来的东西卖给谁去?期望保持高增长既是一种情怀,也可能是一种贪欲。政府希望财政收入能够稳步增长,为国民提供更高的福利保障;银行希望每年都有更多的贷款,好让坏账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下转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