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产业转移
不是简单的转出和承接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致鸿
京津冀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转出和承接
杨建国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副会长、民生证券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从事产业园区理论研究20年,被誉为招商引资实战专家,著有《集聚———河南决策者》、《产业隆起领跑中原》,先后荣获
“金麒麟2010年度产业集聚区建设贡献奖”、“推动中国产业咨询领域经济发展·最具影响力功勋人物奖”等荣誉称号。
自201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到天津、河北调研并提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取得了有效推进。尤其是8月23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推动会议就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安排部署。那么,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转移的现状是什么?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转移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对此,《中国企业报》记者与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杨建国进行了探讨。
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中国企业报》:目前,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转移的现状是什么?
杨建国:作为京津冀一体化三个重点区域之一,推动产业升级转移的目的在于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走出一条集约高效的路子,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在京津冀布局的新蓝图中,明确了三省市产业发展定位,理顺了产业发展链条,针对转到哪、怎么转、转哪些制定了指导目录,着力打造立足区域、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优势产业集聚区。在三省市功能定位中,天津和河北扛起了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重任,这不仅有利于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也将为天津、河北带来大量的投资机会。
就目前来看,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转移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北汽集团黄骅整车项目建成投产,北京现代汽车第四工厂25万辆整车项目于今年4月在沧州动建,曹妃甸千万吨炼油项目已核准;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张承生态功能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重点合作平台加快建设,京津冀产业转移已经进入全面落实阶段,未来京津冀将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区域。
《中国企业报》: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转移呈现什么特点?
杨建国: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转移并不是简单的转出和承接,而是为了平衡区域发展,使京津冀三省市在功能定位上相互协作,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转移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吸收和融合过程。
与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不同,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转移的方向和目标很明确,比如河北的一个功能定位是打造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主导产业很清晰,在承接产业转移时主要是围绕着主导产业去招商引资,延链、补链、强链,形成产业集群,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转移对接,加强三省市产业发展规划衔接。
从产业转移的驱动力上看,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转移更加凸显创新驱动和高端要素驱动,产业转移更加依赖市场的力量,企业自主对接,政府则从主导转变为引导,继而着力于推动平台创新、体制创新、服务创新,产业集聚与推动城镇化进程的联系更加紧密,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转移重在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产业园区更加专业化、市场化、集聚化,这里的“集聚”不仅是企业空间上的集聚,也是信息、技术、人才、资本等等的集聚,生产要素在产业平台上发生化学反应,进而培育出新的内生增长动力,最终形成自发的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兼顾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
《中国企业报》: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转移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杨建国: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是全球性的问题,有共性也有个性,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转移首先要注意的是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兼顾,这也是京津冀一体化中反复提及的两个重点领域,天津、河北承接来自北京的产业转移,决不能“贪快”、“贪全”,更应在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理性承接。
产业转移是一把双刃剑,盲目承接很可能适得其反,客观地说,天津、河北在产业平台体系和公共服务配套上与北京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也对天津、河北的产业承接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另外,承接产业转移单纯把“菜”装进“篮子”里还不够,《中国制造2025》战略方针里明确提出中国制造业“由大到强”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加快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转移,还必须加快关键技术和核心环节的重大突破,提高研发成果转化能力和配套加工能力。
对于天津和河北来说,承接来自北京的产业转移无疑是一次极其难得的机遇,但也应严控企业入驻门槛,充分考虑环境和生态效益,进行有规划、有质量、差异化地承接,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发挥自身地域优势、产业优势结合起来,去除“重投资、轻技术”和“重招商、轻嫁接”的承接倾向,实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新引进产业和固有产业有效互补,形成一批大中小企业相互配套、关联度大、带动性强、辐射面广、集约高的优势产业集群,避免承接的产业过度集中于中低端产业和产业链的低附加值环节以及由产业的同质化造成的区域恶性竞争。
《中国企业报》: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转移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杨建国: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转移的动力源于政策驱动和经济规律,但需注意,正如李克强总理之前所指出的,“产业转移发展,主要靠地方本身的市场吸引力,不能靠政府拍板,哪个产业转移到哪个地方去,主要靠那个地方本身的市场吸引力,但从根本上讲,产业转移靠的是企业自主选择发展。”因此,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产业转移必须始终坚持以市场和企业为主导的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就可以做“甩手掌柜”,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政府必须做好环境建设、制度创新与服务跟进,做好三省市产业规划衔接,如此,既充分发挥政府规划、政策引导和公共产品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又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
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转移,不仅是企业、产业空间的转移,也关系着技术水平、产业发展层次的提升,因此承接产业转移还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原则,提升产业的发展活力和创新能力,改变天津、河北原有的重工业比重过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的产业格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