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胜出
八年抗战:被毁坏的中国经济之十
来源:中国企业报
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胜出
结合之前的土地革命和之后的土地改革,减租减息政策是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条件下,共产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唯一正确政策。
减租减息政策被称为“三分封建主义、七分资本主义”的政策,减租减息的提出其实早于全面抗战的开始。1937年5月,刘少奇就代表中共中央提出了将土地革命改为减租减息的政策转变。
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各边区实行的减租减息法令的要点是,地租一般以实行“二五减租”为原则,即不论何种租佃形式,均按原租额减去百分之二十五,利息一般减到不超过一分半。
晋察冀边区的创始人聂荣臻将这一政策称为“挤牛奶”式策略。今天挤一点,明天挤一点,贫苦农民的生活可以得到改善,对封建剥削势力也没有根本消灭,农民高兴,地主、富农也可以接受。
但当时,在各个根据地,减租减息政策的落实情况却参差不齐。1940年初,太行区党委发现晋察冀的减租减息政策的落实是当时各边区的样板。
1942年1月,中共中央在总结了抗战以来各根据地的减租减息经验之后,第一次正式颁布了详尽统一的《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学界普遍认为,“这个文件的颁布,标志着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完全形成”。
由此,减租减息开始在各解放区普遍实行。直到1946年年终,减租减息政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一项基本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