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8版:园区热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8版            园区热点
 

2015年8月2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地产商到城市运营商

专访隆基泰和产业发展集团总裁李国忠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葛翠

专访隆基泰和产业发展集团总裁李国忠从地产商到城市运营商

隆基泰和5月份借壳登陆香港资本市场,成为又一家环京地产上市公司。作为扎根河北的本土企业,经过30年的发展,其积累了高达17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与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总规划占地面积为5500万平方米,遍布河北9市10县。随着房地产市场趋于低迷,京津冀协同发展提速,如何激活巨量的土地储备,以及如何获得足够的融资,都成为摆在隆基泰和面前的新问题,而“产业地产”或将成为隆基泰和的答案。

隆基泰和产业发展集团总裁李国忠近日在接受搜狐焦点产业新区采访时指出,从2014年起,隆基泰和住宅业务开始转向产业园区开发,为了壮大产业地产板块,在组织架构上,隆基泰和成立了产业发展集团,成为集团“一体四翼8个板块”的重点板块之一。按照产业发展集团的设想,未来1—3年,其将首先壮大金融撬动土地资源价值;展开资源整合,开拓多元合作模式;同时搭建上市公司架构和模式,争取在5年之内,达到上市条件。未来,不排除隆基泰和产业发展集团分拆上市的可能。环京园区开发热

搜狐焦点产业新区:环京一带,出现了一批主打产业地产的上市公司,比如华夏幸福、宏泰产业市镇,以及您所在的隆基泰和等,身处其中,如何解读这一有趣的现象。

李国忠:京津冀区域,为什么诞生这么多相近相似的上市公司?我认为,这归功于京津两座大城市对于产业的吸附和集聚作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契机,促使周边兴起了产业地产开发商和运营商。

搜狐焦点产业新区:跟其他几家公司相比,隆基泰和比较显著的竞争特色是什么?

李国忠:第一,隆基泰和是河北本土企业,集团发展有30年历史,积累了大量的各类资源;第二,在资本运作,包括金融资源的嫁接上,有一定优势;第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下,保定的发展潜力和机遇要大于河北其他区域。白沟模式再升级

搜狐焦点产业新区:隆基泰和的代表作之一是白沟模式,下一步是否考虑在其他地方复制这种模式?

李国忠:白沟是隆基泰和多年来倾力打造的一个产业集群。可以说,白沟经历三次产业升级,都是由隆基泰和推动完成的。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到来,保定成为北京产业集中疏解地之一,可能白沟后期的发展,还要经历新的变革、新的痛苦过程———白沟有它领先的地方,也有不足的地方。

首先,它的规模可能还要扩大。特别是北京一些专业市场的外移会带来新的商机,白沟已经和大红门签约了,后期不排除还要嫁接其他的专业市场。第二,白沟正全力打造物联网等增值服务。围绕白沟后期的发展,我们正针对各个产业类别做相应的增值服务,包括物联网、包括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等。下一步,我认为,白沟模式将继续完善、修正,而将该模式向外地扩张,则比较谨慎。产业型市场受益电商

搜狐焦点产业新区:电子商务的兴起对众多实体卖场产生了冲击,白沟是否会受到类似威胁?

李国忠:电子商务的根源,在于“生产企业”的集聚,如果生产型聚集地和电商产业园聚集在一起,其交易额不但不会降低还会增加。

沈阳五爱市场、石家庄南三条市场,包括北京大红门市场,都是流转型市场,受电商冲击比较大,一是没有成本优势,二是没有周边的厂家配套。而白沟属于产地型市场,周边有1500家生产型企业,进驻电商产业园的商会约2000家,从去年开始,进驻速度非常快。

从这个角度说,对于产地型市场,电商不但没有削减反而拉动了交易额,所以,类似白沟这类市场,近几年发展比较迅速。银行偏爱产业地产

搜狐焦点产业新区:您认为,产业地产当前面临的最大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李国忠:机遇在于国家的定向调控,从金融角度对产业地产的支持力度和方向。目前,房地产的融资基本上卡死了。银行有大量的资金,但是放不出去,这样会促进产业园区的兴起。

最大的挑战是,产业园区大量兴起,产业难以支撑,冒牌的园区增多,做精的减少,空置率会攀升。比如,亿达在大连做得比较不错,联东在北京做得不错,武汉光谷在武汉做得不错,但这些企业对外拓展的园区都不是太理想。单凭产业地产,后期很难延续火爆的局面,要强调的是增值服务,也就是园区运营。

搜狐焦点产业新区:有观点认为,产业地产可以扛起房地产白银时代的大旗,是否认同?

李国忠:现在的产业地产类似于前几年的商业地产。前几年,全国各地,包括三四线城市,都在集中做城市综合体,但现在,这些城市综合体经营都很萧条。产业地产可能也会形成这种状况。从隆基泰和的角度讲,还是稳扎稳打,做精一个行业。产业地产扛房地产的大旗,我个人认为很难。(来源:搜狐焦点产业新区)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