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金融投资
 

2015年8月2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投公司互联网发行私募债存隐忧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达萨

城投公司互联网发行私募债存隐忧

《什么债这么牛,不通过银行券商就能发行?》《万亿民间版债市隐现》,这些吸引眼球的文章标题出现在近期媒体上,说的是区域股权交易所挂牌债券在经过所谓打包和分拆之后,在互联网平台进行销售的问题。据报道,蚂蚁金服旗下的招财宝平台已与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天津滨海柜台交易市场、广东金融高新区股权交易中心等17家区域性股权及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合作,销售各种企业尤其是政府平台挂牌的“私募债”等金融资产。

尽管债市规模庞大,依然有大量中小企业尚未能走入债市融资,加之“43号文”之后各地政府平台发债实际上进入停滞状态。因此,有人已预期以招财宝为首的互联网平台将成为大量城投公司和中小企业融资新渠道,从而可能催生高达万亿级别新的债券市场。诚然,网络平台连接产品与投资者,区域性股权中心和第三方担保公司的引进,提供托管和保障的功能,双方似乎的确可达成一个完整的配合。据不完全统计,招财宝在线发售的产品里,仅私募债这一类就有90只产品,规模为1.8亿元,而其各类产品的交易金额则已高达千亿元以上。其他各类理财平台也纷纷在推出私募债券品种,例如互联网理财平台“湖州晚报理财帮”,其销售的“15湖州民生债”发行规模不超过4亿元,5万元即可起投。

这一现象风生水起背后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方面如前文所述,地方融资平台债券融资依然缺乏有效和通畅渠道。“43号文”之后,尽管发改委曾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但其收效甚微。前段时间网络广为传播的发改委副主任的电视讲话,大幅放松发债限制,曾经让市场躁动一时,但时至今日仍然不见城投债再次进入正常审批轨道。而在财政部这一边,虽然年内已下达三批万亿债务置换计划,但对于地方政府巨大融资需求仍远不够解渴。在这种情形下,互联网平台给地方政府平台融资无疑打开了一扇新窗口。

但这随之也带来了几个问题:首先是分拆销售问题。比如私募债都有200个人的上限要求,而个人投资者平均投资额度有限,那么200人能够募集的规模就非常有限。因此通常做法是把总发债规模切分成多期产品,让每只产品合规,或者通过信托或资管计划等通道把个人投资者的小钱汇集成一笔大额资金来参与认购,如果进行穿透审核则显然是违规操作了。第二个问题就是股权中心监管问题。尽管各个股权中心都拿出各种文件证明其审批私募债券的合法性,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产品名字叫什么,实质上都是企业面向不特定公众的公开债务融资,就是标准的债券品种。本来我们债券市场多头监管就饱受诟病,各地政府再各自搭台唱戏则更是一派乱象了。第三个问题则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按照“43号文”精神,这些地方融资平台在互联网上发行私募债券是否可以划分政府债务,其偿债来源来自哪里,其用途又是否与现行规定相违背均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模糊地带。将来一旦出现兑付问题,如何去处理债务,如何保障广大个人投资者权益,现在看来还没有一个清晰和明确答案,估计大部分政府都是抱着先做了再说的态度。第四个问题就是互联网金融终极问题了,就是风险控制问题。在互联网平台销售这些产品的时候,有没有专业人力和物力以及时间精力去做充分尽职调查和风险判断,是否制定了相应风险防范措施,都是未知的。要知道,这些产品所面临的投资者是不具备专业风险判断能力的中小个人投资者,与债券市场中成熟的机构投资者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诚然,风险自担,收益与风险匹配是应有的道理,但如果一味地把风险自担的大帽子扣到投资者头上,管卖不管还,那也偏离了资本市场偏重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基本宗旨和原则。老百姓有句话,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如今我们“互联网+区域股权市场”所面向的群体正是这些普通老百姓们,因此也应该用老百姓的俗理儿去办事,这样才可求得债券市场可持续繁荣与发展。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