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大势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大势调查
 

2015年8月2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战略定力是一种久经考验的大将风度,是面对险峻局面时表现出的从容不迫、镇定自若和信心十足。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着深层次的矛盾和困难,无论是国企改革、金融改革、行政体制改革,还是医疗改革、教育改革、分配制度改革都必然要克服巨大的障碍与阻力。这既是一种艰难与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和幸运。只有在这样的时代,才会培养出一个民族的战略定力,才会让我们炼就足以应对任何风险和危机的胆识和能力。

习总书记再提战略定力别有深意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丁是钉

习总书记再提战略定力别有深意

保持战略定力,这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一个关键词。在最近召开的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就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再次要求把战略定力和信心通过稳定政策传导给全社会。面对当前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习总书记这番讲话是别有深意的。

什么是战略定力?战略定力就是处乱不慌,处变不惊,临危不惧。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期,局部性、偶然性经济风险发生的几率增大。很多新问题、新情况不但是中国经济史上从来没有经历过的,甚至是在世界经济史上也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保持战略定力,保持对行业性、区域性、领域性经济损失的忍耐力,一有风吹草动就慌了手脚,乱了方寸,势必会出庸招、出昏招、出错招,导致更大的损失和麻烦,甚至会让局部风险演变成全局性、系统性的风险。

要从深层次上理解战略定力,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持久战,不能有速胜的预期和心态。中国经济庞大的体量,既使其具有巨大的回旋余地,也使其存在巨大的惯性。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一个中高速的发展态势,显然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而将是一场长期而艰苦的战役。尽管中国经济增速已经从前些年超高速增长,回落到2015年一、二两个季度7%的中高速增长区间,但尚不能轻言中国经济已经触底,好日子就要到来。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利空因素尚未出尽,利好因素还没能发挥明显作用。

首先是战略性撤退还远没有完成,产能过剩行业呈现负增长是必然趋势。产能过剩问题几乎在所有行业都存在,其中,钢铁、水泥、煤炭等9大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尤为突出。据估算,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超过30%—40%;水泥行业产能过剩高达60%;煤炭行业产能过剩超过20%。这些行业的特点是块头大、固定资产比重高。去产能就意味着一些企业会倒闭,庞大的固定资产将成为废铁,大量的工人将面临失业,大量的银行贷款将成为坏账。目前,钢铁、煤炭等行业都已出现全行业亏损的严重局面,如果不下决心让一批低效企业死掉,就会陷入“坏的死不起,好的活不起”的僵局。大规模淘汰过剩产能,将是不可回避的GDP减速因素。

第二是新的战略根据地还没有建立起来,拿什么来补淘汰过剩产能所造成的亏空还是未知数。钢铁、煤炭、汽车、房地产等行业产业链条长,占GDP的比重大。从目前来看,这些行业衰退所造成的增长缺口,很难有哪个行业能够替代或补偿。尽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了民间经济活力,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开始大量涌现。但这些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呈星星点点的零散分布状态,没有形成批量化、规模化的经济能量,尚不能发挥“引擎”式的拉动作用。

第三是从野蛮式增长到规范式发展,新产能不可能暴发性迅速形成。席卷半个中国的雾霾,让民众直观、真切地感受到空气污染的严重性。而水污染、土壤污染问题同样触目惊心。近10年来,全国水污染事故每年都在1700起以上。全国13亿人中,有2.8亿使用不安全饮用水。全国耕地土壤点位污染超标率为19.4%。中国的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极限,高污染、高消耗问题不再恶化应当是一条底线。受天津大爆炸等一些环境事故的影响,民众对于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极为敏感,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即使在通过环评后,也会遇到来自民间的巨大阻力。同时,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实施,大型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先上车后买票”、“未批先建”等痼疾将得到根治。民间和官方制约性因素的叠加,会使大型项目建设落地周期变长。

第四是社会和经济发展中两难性问题增加,决策的效率和效用将受到制约。流动性过剩与实体经济融资难之间的矛盾;大规模投资拉动与政府债务风险之间的矛盾;劳动力要求增加工资和福利与企业成本负担过重之间的矛盾;大批量使用机器人提高生产效率与就业压力加大之间的矛盾;人口老龄化加速、退休金标准提高与政府财政收入增速减缓之间的矛盾;加快改革进程与政府机构运行效率低下之间的矛盾,这些两难性的问题决定了改革每动一步都是险棋,所有矛盾的化解都需要有系统性、全局性、协同性的解决方案,否则,一方面问题的减轻就意味对应问题的加重。任何良好的愿望和设计,如果没有考虑系统性影响和风险,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都可能造成更大的麻烦和危机。比如一味强调提高员工工资就有可能导致企业倒闭或外流,进而导致失业人口增加。从总体上讲,对于两难性问题一般都会采取平衡处理的方式,争取一个相对满意的结果,避免矛盾的激化或任何一方面问题的加剧。

上述问题所能推导出的一个基本判断就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时期还没有到来。要全面解决过去30多年中所积累的问题和矛盾,必定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任何对经济形势过于乐观的估计都容易被挫折感、失败感所困扰,都容易导致悲观和失望情绪的产生和漫延。只有从战略上重视困难与问题,树立打持久战的目标和信念,才会提高对经济增速放缓的忍耐度,才更能够正确认识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阻力和艰险,才不会轻易失望与放弃。从实践角度讲,要保持战略定力,必然坚持以下两个原则:(下转第八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