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1版:中国园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1版            中国园区
 

2015年8月1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正是看到了大数据产业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产业聚集,贵阳、重庆、西安、盐城等地纷纷开始着力打造自己的大数据产业园区,希望在未来的产业转型中取得先机。

大数据产业园上演争霸战

专业园区调查之十四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潘博

专业园区调查之十四大数据产业园上演争霸战

王利博制图

今年,贵阳算是摊上事儿了。先是5月,阿里、腾讯、富士康、小米等业界“大佬”齐聚这里,参加一场高规格的大数据峰会。当时马云说,十年后的经济变局也许是贵州惹的“祸”。再是6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贵阳市大数据广场,听取大数据产业介绍时说:“我听懂了,贵州发展大数据确实有道理。”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大数据产业一下子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

大数据产业高速增长

数据显示,近4年来国内大数据市场营收规模的年增长率不低于24%,去年营收规模达到75.7亿元,环比增长34.7%。其中金融、通信、零售为前三大行业,投资占比分别为16%、15.6%和13.9%。此外,政府、医疗、旅游投资占比分别为12.7%、9.0%和4.1%。

“从概念普及的角度来看大数据产业到目前为止已经走到了中期阶段,从产业格局上来看像华为、亚信、阿里巴巴等大公司正在向大数据转型,而现在做大数据存储、挖掘和可视化的小公司则刚刚开始成长。”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秘书长赵国栋说。

各地争做大数据产业园

有机构预测,大数据产业未来将会有万亿级别的市场。正是看到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趋势,不少地区都在开发自己的大数据产业园区。目前全国已建或拟建的大数据产业园区超过10个,其中,贵州、陕西、重庆等地的大数据产业园区规划比较明确。

今年最热门的就是贵州的大数据产业园区,凭借政策、生态、能源、产业和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的优势,贵安新区吸引了阿里巴巴、百度、京东、浪潮等100余家大数据企业以及新浪、搜狐、奇虎等互联网领军企业落户贵州。

“由于贵安新区是刚刚获批的国家新区,目前城市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非常繁重。第一阶段是把城市的配套和信息基础设施要建起来;第二阶段是要素资源的积聚,通过数据中心备份把资源汇聚起来;第三阶段是吸引一批大数据英才和创业公司落户到贵安新区来。”贵安新区管委会欧阳武副主任说。

同样地处西部的陕西也在打造自己的大数据产业园,早在2012年底,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就率先举旗发展大数据产业,规划建设了国内首家专业大数据园区———“沣西大数据产业园”。

“大数据的价值有两个层面,第一作为传统业务的承载和管道,第二它本身就是数据的聚宝盆,这些数据和其它行业的数据进行关联,包括一些专业团队来进行开发,都会产生第二价值。”西咸新区大数据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晓说,云服务是大数据的基础,目前当地正大力推广云服务业务,发展势头良好。

除此之外,重庆也在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内建造了两江国际云计算产业园,打造国内最大的离岸数据处理中心。

园区建设只是一个环节

虽然各省份园区的建设纷纷投向了大数据产业,但其中也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共有5个抓手,包括智库、传播、资本和联盟,第五个才是园区。如果没有前面四个抓手,要做园区就是孤掌难鸣。”赵国栋认为,近期各地政府建设大数据产业园的热情都比较高,有的成立了大数据局,有的成立了大数据办,但是光有大数据园区不行,必须做好智库、传播、资本和联盟前面四项工作,这样才能打好发展基础。

刘晓还指出,宏观层面,国家应当适当出台一些法律法规,给予大数据产业发展适当的引导,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就是要尽快抓住机遇,赶上这股浪潮,从省市到当地,思想高度统一,才能保证大数据产业的顺利发展,过程中不会遇到障碍。

“大数据产业园区与其它园区不同,不是仅仅依靠当地政府就可以做到的,必须要与相关企业联合来做,从我了解的情况来说,贵阳算是在这方面结合得比较成功的案例,从省到市里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有专业人士为贵阳大数据的布局出谋划策,并且引入了知名的相关大数据公司。”中科宇图天下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孙世友说。

在相关企业方面,赵国栋说,对大数据的价值认识的还不够充分。在他看来,其实大数据不仅仅是IT公司的事,很多大型公司的转型方向也需要大数据技术提升产业效率建设产业生态。“这是战略层面的事,而很多公司还没有认识到。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大数据的普及还是企业的转型,还都是刚开始。”

“以往发展新产业,都是靠技术,靠研发,西方国家都是多少年的沉淀和积累,中国短期难以超越,但是在大数据方面中国有优势,是惟一一个跟西方国家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产业,技术已经不是门槛,设备也已经同质,中国却有人口红利、海量数据等优势,发展前景肯定非常广阔。”刘晓强调说。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