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6版:中国企业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6版            中国企业评论
 

2015年8月1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一个让单位离不开的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丁是钉

做一个让单位离不开的人

企业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个人同样也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因为,你从此无须忧虑自己的工资低,也更用不着再担心自己可能会被炒鱿鱼。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判断你有没有核心竞争力的标准就是:你是不是一个让单位离不开的人。

也许你会说,这个世界离开谁地球都转。这话没错,离不开永远是个相对的概念。不过,的确是在很多时候,每个单位都有离不开的员工。这个人在单位里未必有很高位置,但却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替代的。如果离开了他,要么是有一些重要的业务没人处理;要么是整体工作的效率会大幅下降;要么是员工的士气会变得低落;要么是客户会因此不再合作。总之,单位会因为他的离开付出高昂的成本和代价。所以,单位通常愿意花更高的价格留住这样的人。

要想成为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人,就要建立自己的职业门槛。你要不断修炼自己的强项,让别人在某个领域里无法超越你。这个强项,既可以是单一的技能,也可以是综合素质。

和企业一样,一个人要工资赚得比别人多,无外乎四种方式:第一层次是智慧竞争力,即别人不会做的事情,你会做;第二个层次是品质竞争力,即大家都会做的事情,你比别人做得好;第三个层次速度竞争力,即别人也能做好的事情,你会做得更快;第四个层次是态度竞争力,既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你愿意做。

这四种竞争方式,也可以看做是四个门槛。你的门槛越高、越多,就意味着你的核心竞争力越强,别人想超越你的难度就越大,你在单位就会有更稳固的地位和更大的话语权。

乔布斯可以算是智慧竞争力的代表人物。几乎所有人都相信,乔布斯是苹果的灵魂。如果没有乔布斯,就不会有ipod和iphone这些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产品。

在高技术和创意领域,智慧竞争力通常表现得会更明显,也会有更大的施展空间。当然,拥有智慧竞争力并不是要求你成为乔布斯,只有在单位里,你的技术水平和创意能力是第一位的,并且和后面的人拉开一个“安全距离”,那么,你就是不可替代的了。

德国公司和日本公司都堪称品质竞争力的典型。电饭锅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产品,并没有什么很高的科技含量在里面,但日本人却把这个并不起眼的产品做到了极致。以至于很多曾经宣称自己反对日货的中国人,漂洋过海地到日本去买一个电饭锅回来。这样一条路径,对于大多数人都是合适的。因为只要通过长期严格的训练,大家都有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潜能。

很多时候,并不是中国人不能把事情做到更完美,而是受“差不多就行”、“将就一下也没问题”等错误观念贻害。如果要做到工作品质更高,其实并不需要拼智力,只是你必须对自己狠一点,要给自己设立一个比单位要求更高的标准,并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得超出领导的预期。

速度竞争力是最容易明白的,也是中国企业最习惯的竞争方式。受大环境的影响,追求速度和数量的观念,可能会深刻地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令人遗憾的是,中国企业把这路走偏了。由于受成长初期短缺型经济环境的影响,无论质量多差的产品都是“皇帝女儿不愁嫁”,导致中国企业过于看重速度指标,而忽视更本质的品质要素。正确的顺序是先做好再做快,而中国企业却是只能做快,不能做好。其结果是,虽然做得很辛苦,却只赚吆喝不赚钱,甚至是赚了吆喝赔了钱。接受这点教训,一定是要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再去实现比别人更高的速度。

态度竞争力对年轻人的挑战最大。这类工作通常不存在不会干的问题,更多的一种情况是没人愿意干。尤其对于90后员工,自我意识更强,大家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凭什么别人不愿意干的活让我干。只要是这种态度还占据着你的脑海,你就离机会远了一步。任何一项没有人愿意干的工作,都自然会成为公司上下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岗位上,哪怕你只是干出一点小成绩,都可能受到格外的关注,所以你比其他人更容易进入高层的视线。人们常说磨难是一种历练和考验,这不仅仅是大道理,也是现实。如果你能够把一项急难险重的工作干好,你的耐力和能力会得到提升是很自然的事情,并且单位也会更愿意把重要的担子交给一个经过考验的人,而不是交给一个拈轻怕重的人。

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是哪一次或哪一个阶段做好就行了,而是要一直做得好才行。所以,坚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词,无论你能够做多好,或者是曾经做多好,如果没有坚持,你的核心竞争力就会不复存在。

几十年的职业生涯是人生中最美好、最有活力的年华,只有工作精彩而美好,人生才会丰富而绚丽。做一个让单位离不开的人,不但会让增加人生的自信和从容,也是一件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