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4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4版            产业公司
 

2015年8月1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裕国股份:资本动力
如何衍变成发展实力?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霂轶

裕国股份:资本动力如何衍变成发展实力?

时至如今,湖北裕国菇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裕国股份)登陆“新三板”已经一年。而此之前,从15岁涉足香菇领域开始,裕国股份董事长雷于国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35年。

2014年8月19日裕国股份挂牌“新三板”,或是公司经年积累的一个注脚。借力资本,裕国股份迎来了质变的“第二春”。以大客户为根承载下游市场

面对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松散单一的企业已经难以适应行业的快速发展变革,全产业链整合、标准化运营管理和多元化发展,乃成为行业发展新态势。

从贩卖香菇到带领乡邻种植香菇成立规范化的企业、从树立行业标杆到文化创意产业、从“协作共赢”大客户到进军大众消费市场,裕国股份越来越得心应手,创造了很多行业第一:其是全国香菇行业第一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第一家海关AA级认证企业、第一家登陆全国性资本市场并实现直接融资的农业企业……2014年营业收入11.7亿元,出口1.67亿美元,位居行业首位。

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背后,是裕国股份在市场广度开发、深度挖掘上的直接表现。而与大客户深度合作,在雷于国看来也是公司“阶梯登高、借船出海”的绝佳契机。

在谈到与无限极达成合作的意向时,雷于国至今还记忆犹新,“当时无限极只是给我们传了一份十几页的企业调查情况表,公司认真填写、按时回复,之后才迎来了对方品管部和采购部的一行。考察时,他们进基地、看现场、听介绍,不让裕国股份的员工陪同,随机到农户家中调查走访香菇种植质量管控、企业带动菇农增收等细节情况,最后达成合作意向。”

“因为文化的认同感以及企业的责任感,让我们与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走在了一起。其实,裕国股份多年的坚守也与无限极的文化理念一脉相传,看似偶然的合作也是必然。”雷于国说道,自公司成立伊始,就坚持“裕国、裕业、裕众”,这样才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坚持“生态、健康、品质”,才能创造更加响亮的品牌;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才能享受科技带来的成果;密切政企银企关系,才能获得更大的支持和帮助。“正是因为如此,业务规模从最初供应香菇不到25吨增长到今年供应1000吨,从只供应香菇一个品种增加到供应香菇、白木耳、黑木耳等多个品种。制作工艺以及技术的领先,生产、加工方面的优势积累,裕国与无限极的合作深度也越来越广。”

据了解,除了无限极之外,公司目前与周黑鸭、真功夫、统一企业、沃尔玛、华润万家和同仁堂等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联合周黑鸭,供货从一开始的几百公斤增长到了近千吨,不仅成功开发了新产品,丰富了周黑鸭公司的产品线,而且也为公司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借力而行,路更宽。”雷于国说。资本发力,企业质变“第二春”

当下,经济下行压力剧增,银行信贷环境更加趋紧,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凸显。而登陆“新三板”,裕国股份借助资本市场,进一步扩宽融资渠道,使企业发展布局得以快速推进和落实。

“以前,无论是国有股份制银行还是其他银行对裕国股份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受体制机制的影响,仅仅依靠贷款,银行有时也难以满足公司发展需要。而公司挂牌后,多家银行更为积极主动上门表示要提供更为优质的信贷服务,进一步放宽贷款条件,提供了更好的融资环境。”雷于国说,“根据发展需要,公司还可以通过新三板增发股份融资,发行债权融资。这为公司纵深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盾。”

据了解,新三板挂牌进一步促进了公司发展,目前裕国股份计划在随县建成占地300亩的香菇科技产业园,一期工程已经建成并投入生产。

裕国股份挂牌后,企业的知名度和品牌形象也得到明显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到目前为止,公司共吸引来包括多名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在内的数以百计的各类人才。而上市这一年来,公司从各地引进各类高端人才30多名,占比30%之多。”副总朱自平对记者表示。

不仅如此,挂牌“新三板”也倒逼企业加强“内功”自修,使公司管理更加规范、信息更透明,这也促成了销售业绩的增长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

“去年裕国股份的营业收入、净利润预计较上年分别增长15%至20%。”雷于国说,“公司正以上市为契机而重塑自己甚至员工的认知结构,企业迎来了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2015年7月,裕国股份成立全资子公司(香菇研究院、裕国生物),将经营活动业务重组,进一步促进公司香菇全产业链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技术推广与培训,保障公司香菇原料与香菇产品的质量和品质。裕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香菇研究院的成立深化提升了裕国股份的盈利能力,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带来积极影响。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