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滦集团科技创新激发百年老矿发展新活力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白文刚本报记者陈玮英
开滦集团科技创新激发百年老矿发展新活力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煤炭产量为17.25亿吨,同比下降7.4%;煤炭销量16.22亿吨,同比减少8.06%。虽然煤炭产量有所下降,但是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没有改观,煤价下跌、库存上升的现实仍旧困扰着煤炭生产企业。
业内预测,下半年我国煤炭市场需求低迷态势难以改变,煤价下行压力仍较大。有专家指出,如果煤炭主产地和大型煤炭企业能够切实减产到位,煤炭供求关系将会得到明显改善。
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开滦集团的选择是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强化创新驱动
实现降本增效
开滦集团是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煤炭企业,面对人多、矿老、地质情况复杂、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的现实,开滦人清醒的认识到,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人才强企战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构建体系完备、产研结合、人才辈出、兼容并蓄的科技创新格局,努力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
为推动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产业升级,开滦集团在建立了开滦国家级技术中心、煤化工研发中心、煤炭开采技术研究中心、省市重点专业实验室等多个技术创新平台的基础上,还致力于构建人才支撑体系,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成立10个技术创新领军团队。几年来,实施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00多项。
针对老矿多,开采历史长,生产条件越来越复杂,生产成本普遍偏高的实际,开滦集团加大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工作力度,挖掘技术创新中的增效潜力。积极推广大采长、大采高、长走向综采工作面,采取超常规措施大幅度压缩备用工作面,减少设备占用和成本支出,提高生产集约化水平。通过优化采区和工程设计,改进生产工艺,降低万吨掘进率和生产成本,实现投入产出最优。
东欢坨矿打破原来相对保守的工作面和采区设计思路,在负500水平南一采区工作面布置中,通过系统优化,将区段内原三个工作面优化合并成两个工作面,工作面长度由110米增加到186米,走向增加到1800米。荆各庄矿通过优化施工设计,将原来的废旧老巷道作为1194外、1192外等新工作面的顺槽,减少掘进进尺1100米,并大力推广应用端头支护、自移式液压吊车等新工艺设备,大幅降低了劳动用工。林西矿简化运道应用拐弯皮带运输机运输环节,减少运输设备占用和辅助用工,生产成本大幅降低。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挖掘技术创新创效潜力
近年来,开滦集团持续强化技术管理,充分挖掘技术创新创效潜力,科技创新在促进企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作用逐渐显现。
集团层面坚持“管、控、监一体化”的理念,按照人本安全、减人提效、节能降耗的原则,开滦集团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工作,以信息化、自动化改造,大力推动矿井的安全、高产高效建设,提升产业水平。目前,全集团已经完成“两化”融合重点技术改造项目82项,煤炭生产系统的主要生产环节76%实现自动化,已有11个煤矿实现了通风机的自动旁路、自动反风、自动切换“三自动”,各类通风事故率下降80%;86%的皮带运输系统已经实现远程监控,实现有人巡视、无人值守的远程监控,累计减少现场岗位操作人员236人,实现了用工成本降低、安全可控程度提升的双重效果。
针对老矿多、矿井深,多水平排水耗电量大的问题,集团组织技术人员开发应用了多级排水自动化控制系统,将各个水平水仓按照一个整体水仓模式进行管控,运用信息化技术,统一调度控制排水,已完成改造19套主排水系统,仅2014年排水系统节电3287万元。
在集团层面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各生产单位也从各自的实际出发,主动实施自动化改造,提升产业水平。唐山矿通过实施B区水泵房自动化改造项目,建立了一套技术先进、功能完整、管理简便的煤矿井下电力监控系统,增强了对B区泵房的自动化控制,实现了对705、805泵房的“无人值守、有人巡视”,既减少了岗位人员设置,降低了人工成本,又提高了安全生产的可控度。
范各庄矿将净化水厂、水源热泵、污水处理厂“三厂”系统控制纳入调度指挥中心集中管控,实时监视现场各系统设备的运转情况,显示各系统的工况状态、运行参数、设备运行图和各种报警提示等数据,远程控制各系统设备进行开停机,实现了“三厂”远程集中控制和工业现场可视化。
兴隆公司、林西矿已完成“百人选煤厂”生产系统自动控制模式项目建设。选煤厂主要生产系统岗位不再设置操作岗位员工,进一步提高了生产自动化水平,实现了“有人巡视,无人值守”。实现了主要生产过程自动化集中控制模式、主要生产岗位无人值守模式、全生产系统集中视频监控模式、全生产环节集中调度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