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9版:园区孵化器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9版            园区孵化器
 

2015年8月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联东U谷悄然转舵

专访联东集团常务副总裁梁环宇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葛翠

专访联东集团常务副总裁梁环宇联东U谷悄然转舵

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产业地产的老兵,联东集团应对新的市场态势,已经做出了相应的战略、战术调整。7月8日,“野心·Park+2015中国产业新区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在会场外,联东集团常务副总裁梁环宇接受了搜狐焦点产业新区的专访,继去年抛出“老母鸡论”后,梁环宇再度做出犀利的回答。谨慎乐观下半年

搜狐焦点产业新区:上半年情况如何,对下半年的产业地产市场有何判断?

梁环宇:上半年凑合吧,肯定没有原来好,百分之七八十的样子。下半年,只能谨慎乐观,目前有回暖迹象,二季度比一季度好,但预计三季度、四季度也不会太乐观,因为市场就是客观存在,很难改变。

眼下,住宅过剩,办公商业也过剩,产业园也是过剩。传统产业退潮,大量二手厂房空置。然而新兴产业的空间需求并不大,且往往依托于大城市、好位置。所以,短期内,市场并不是非常乐观,要求产业地产企业熬得过去,挺得过去。

搜狐焦点产业新区:什么样的企业能挺过去?

梁环宇:内部体系非常严谨;成本控制、市场把控非常务实的企业才能熬过去。天天这边花钱,那边收不到钱,肯定熬不了多久。所以,关注现金流,没错!讲再高远的东西现实过不去,没用。产业园实际上是地产品类里面比较难做的一种。仅剩结构性机会

搜狐焦点产业新区:这样的市场环境机会在哪里?

梁环宇:现在市场最怕的就是无效投资,趋势性增长已经过去了,进入结构性增长。市场上是结构性机会,某些城市某些位置上有项目机会。

搜狐焦点产业新区:房地产进入白银时代,有观点说产业地产要扛大旗,是否认同?

梁环宇:不认同,扛不起。这类话,都是媒体愿意说的,新进入的人愿意说的。老人都不愿意说,它利润太低了。

原来没有关注产业地产的,觉得是新兴蓝海,实际上,蓝海已经变成红海了。只是它原来没有市场化,早期全国开发区干了将近二三十年,大量的工业土地、闲置厂房多得一塌糊涂,而且政府建园不计成本。很多定价来自于政府的租金,政府三毛、五毛也能租。

联东为什么今年提出来“2+13”(北京、上海+13个全国重点城市),只做精品城市?利润很薄、周转很慢,客户生存率很低。所以说市场比较难做,天天吹的肯定没做过,我在里面痛苦太久了,你让我说得多美妙,我说不出来,良心过不去啊。收缩战线只做A类项目

搜狐焦点产业新区:应对这样的市场,联东有什么举措?

梁环宇:稳打稳扎。首先,在项目上做减法,稳打稳扎,拉高投资标准,包括回报率、潜在客户量等指标,只做A类项目:联东今年必定要扔十几个项目,三线城市根本不考虑,这是第一个前提;二线城市挑好位置,做三四轮调研,心里有底才确定。对原来传统的项目,把运营体系、产品定位、后续定位、开工节奏、招商节奏把控好,保证每个项目能够基本运营过来,应该是趋好的。

第二,是政治上的稳打稳扎。联东对外最吸引人的是体系、品牌。另外,联东有体系作为保障支撑,因为之前吃了太多亏,所以不会很冲动去做什么决策,其实这是对投资者最大的负责。专注硬件深挖战壕

搜狐焦点产业新区:联东有没有想法投资园区企业?

梁环宇:联东有想法,但也比较谨慎、比较理性,包括现在很热的众创空间。

好的企业不一定在你的园区,一般也不会同意租金入股,这是个悖论。而且,投资是个高度国际化、开放化、市场化和专业化的事情,跟原来的人才结构、盈利模式都不同。另外,优秀的企业更偏爱知名资本,因为这些资本还可以带来资源、品牌、市场影响力,相对而言,园区投资带来的溢价并不高。比较现实一点的做法是,跟投资机构合作,不能自己搞。另外,作为园区可以发挥的一块是,利用债权投资解决企业短期资金流动性的问题。

为了喝牛奶就要去种牧场、养牛?直接买杯牛奶就好。现在还有用众创空间拿地的公司,我一看就乐了,本来众创空间就没干明白,产业园更难干。

搜狐焦点产业新区:提到合作,是否关注到产业园区的跨界整合趋势?

梁环宇:产业园就是个平台。是个硬件平台就做硬件,没必要把自己搞成个全才。中国的企业往往是横向思维、铺面的,这在市场初创阶段有利于迅速扩张,但当市场竞争深度发展,就会失去竞争力。我非常欣赏国外的一些企业,他们的模式是纵向思维,挖深战壕的,比如普洛斯,他们只做库房,服务不做,车队不做,就选址、建库房、做基金,几百个项目循环。

联东更多要走普洛斯的路线,至于服务等,我可以和别的平台合作。(来源:搜狐焦点产业新区)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