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9版:园区孵化器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9版            园区孵化器
 

2015年8月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靖江经济开发区:构建科创企业孵化生态圈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石岩

靖江经济开发区:构建科创企业孵化生态圈

“随着首家高新企业顺利在‘新三板’中面世,靖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开启了模式发展和转变上的新篇章。”靖江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改革局副局长朱为国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伊始就抛出了园区转型的时代命题。

朱为国所说的这家企业,规范化的现代管理制度不仅审核顺利“通关”,还宣告其迈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而这是开发区转型升级的主导模式的一个细微呈现。

“雁阵式”发展

地处“黄金水道”中心点北岸,与苏中平原相北而望。优越的地理位置配套科学合理的规划,造就了靖江经济开发区这个庞然大物。

读懂它,得从一组数据说起。

2014年,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96.55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64.02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599.03亿元、销售收入1453.93亿元、利税200.59亿元;进出口总额25.8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20.41亿美元。

“特别是进入‘十二五’以来,园区的各项经济指标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前列,达到东部国家级开发区中等以上水平。”朱为国说,目前区域内的工业园、生态园、新港区、新城区、科技城和商贸城的功能骨架已经成型,建成了以船舶修造、机电汽配、冶金石化、高新材料、港口物流等特色产业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的国际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的现代物流中心。

正是因为优势明显,才有了园区贡献份额逐年倍增的积极局面。而落实到企业层面上,“雁阵式”发展模式,培育了梯度推进的规模方阵。

全市产销过百亿元的“旗舰型”企业全部出自于此;产销过10亿元的“十佳”企业占全市的60%;产销过5亿元的“30强”企业占全市的70%;产销过亿元的“百优”企业占全市的65%……开发区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有所为,有所不为”

这里是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是全国最大的轿车锁生产制造基地、也将成为全省最大的钢铁冶金基地……未来,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实现更大价值的呈现,靖江经济开发区该如何取舍?

朱为国给出的答案是“跳出靖江看靖江”,而且还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最终回归到园区的“一次创新”、“二次创业”上。

“近年来,开发区始终坚持‘市镇联动、区港联动、区企联动’的发展模式集约了产业用地,开创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相得益彰的服务模式。而在综合考虑区内三园的现实条件及发展优势后,三园正朝着各自的功能定位方向发展。”朱为国在说到园区的规划和定位时更是如数家珍。

新港产业园确立“建设成国际性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化物流基地”的发展定位;城南园区围绕“以产兴城、产城相融”,正在推进“强二优三”和城市组团建设中;城北园是“新兴产业集聚、中小企业创业”的聚集地。

龙头、源头企业都要抓

随着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开发区交出了不俗的业绩。核电制造、高性能特种合金材料、冶电化成套设备、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企业,已形成400亿元的规模总量。

对此,朱为国有自己的“心得”:依托高新企业引领创新、用技术创新倒逼产业升级、科研体制支撑创新。

“一手抓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一手抓成长性强的源头企业。”朱为国介绍,一方面,新世纪造船、新扬子造船、三江电器、光芒集团、荣联科技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成为自主创新、成果转化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东华测试、国信科技等40家成长型民营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持续发展的优势力量。

特别是开发区科技创业园加大“孵化”、转化力度,使之建成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科技企业成长基地、科技人才创业基地。其中,加大科技“三项费用”对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提高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2014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值336.3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24.16%。

科研体制支撑创新。通过鼓励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建立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研发机构。2014年,科技进步对开发区的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0%以上。“提高吸收消化原始产业的‘二次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加快由‘靖江制造’向‘靖江创造’的转变,靖江经济开发区以发展高新产业为载体来呈现,不失为是一个良策。”朱为国说。2015年中国产业园区影响力百强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靖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导产业已基本形成,且为经济发展带来强大动力。产销过百亿元的“旗舰型”企业全部在园区、产销过10亿的“十佳”企业占全市的60%、产销过5亿的“30强”企业占全市的70%、产销过亿元的“百优”企业占全市的65%,园区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成为长三角地区一颗快速崛起,后来居上的璀璨明珠。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