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金融投资
 

2015年8月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理财产品收益下滑
或殃及银行整体收入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朱虹

理财产品收益下滑或殃及银行整体收入

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日前终于跌破5%的关口。业内专家指出,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下降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从上半年的整体情况来看,理财产品收益率整体下滑趋势明显,预计未来收益率也将呈下降趋势,加之发行规模有所萎缩,势必将影响到相关产品的销售,进而对银行整体收入产生影响。多因素促使收益率下降

根据银率网的统计,目前市场上共有721款人民币非结构性产品发售,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98%。除了1—3个月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回到4字头之外,3—6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也首次跌破5%。

有金融业内专家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下降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首先是国内投资者投资渠道不断拓宽,投资方式不断多样化;其次还因为受到央行持续降准、降息及逆回购等政策的影响;此外,股市大幅调整,银行理财资金通过券商、信托等渠道入市的资金量肯定会有所减少,也会导致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下降。

一位建行内部人士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该行收益率跌破5%的理财产品大多是短期类产品。中长期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绝大部分还都是高于5%的。

业内人士分析称,回顾银行理财市场2015年以来的表现可以发现,近半年多时间里,银行理财产品一直呈现出较为疲弱的态势,一改前两年动辄收益率超过6%,甚至高达7%的情况,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水平常常在5%—5.5%之间徘徊。而临近6月末的几周里,受到年中效应的影响,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勉强守在5%以上,但也终于在日前跌破了5%这一市场颇为关注的关口。发行规模有所萎缩

某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对记者表示,此前股市大涨,一部分资金分流至股市,银行部分理财产品交易平淡。但随着近期股市暴跌调整,相关银行理财产品无论在宣传过程中还是在实际交易时,都比较受投资者欢迎。不过,对于未来理财市场收益率的走势,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从上半年的整体情况来看,理财产品收益率整体下滑趋势明显。预计未来相关收益率也将呈下降趋势,这在业内已属共识。股市如果持续调整,相关资金可能会回流一部分至银行理财产品,但是否将推高收益率,目前还不好判断。因为这与相关资金规模以及银行自身经营策略的调整有关系。

普益财富研究员魏骥遥指出,2015年下半年,作为完成利率市场化的标志性一步,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也是大概率事件,届时存款也将对理财产品市场形成极大冲击,尤其是保本类理财产品,预计2015年下半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仍将保持下降趋势。

根据普益财富的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发行了3.5万款个人理财产品。保本类人民币非结构性个人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呈现较明显的下滑趋势,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下跌0.9个百分点。

此外,数据显示,2015年第二季度,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较上季度增长较多,但发行规模有所萎缩,共有297家商业银行发行了32910款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估计为19.75万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短期一个月以内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量只占总发行量的2.21%,同比下降59.33%,环比下降54.2%。或将影响银行收入

值得注意是,在监管部门持续清理收费项目的重压下,商业银行2014年的非息收入中,理财业务、代理业务等手续费收入成为支撑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重要力量。业内人士认为,2015年,少数转型速度较快的大中型银行会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理财事业部,理财事业部有望成为银行的利润中心。

根据融360数据,2014年银行共发行69540款理财产品,其中,城商行发行理财产品占比最高,发行理财产品24168款,发行量同比上升91.9%,占比达35.7%。

根据工行2014年报分析师会议纪要显示,工商银行的理财业务收入为200亿元,增长25%;收入在四大行占比41%,是中国资管的最大行。股份行中,招商银行的理财产品收入为62.44亿元,增长83.86%;浦发银行为41.6亿元,增长209%;中信银行为39.58亿元,增长58.89%;光大银行为33.49亿元,增长46.54%;平安银行为19.67亿元,增长34.08%。而上市银行去年的净利润增速预计大多处于20%以下的区间。

在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中,理财业务的收入基本排在银行卡手续费收入等之后,销量大的银行赢得了更多收入。据悉,招行2014年实现受托理财收入62.44亿元,较上年增长83.86%;平安银行的理财业务手续费收入19.67亿元,同比增长34.08%。

专家表示,如果理财产品收益率整体下滑趋势延续、发行规模不断萎缩,势必将影响到相关产品的销售,进而对银行整体收入产生影响。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