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7版:中国园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7版            中国园区
 

2015年7月2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民用航空局局长李家祥在今年两会期间表示,中国有2800个县,如果能做到一个县一个通用机场,将是巨大的拉动基础建设的经济增长点。

航空产业园野蛮生长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龙

航空产业园野蛮生长

王利博制图

这是一块无比巨大的“蛋糕”。

自“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积极推动通用航空发展”之后,中国通用航空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无论是政策的支持,还是企业的参与,各方对通用航空产业都给予了很大期望。

政策效应让地方政府开始“蠢蠢欲动”。“一座机场一个航空产业园”的发展理念深入地方政府的心。

政策频现开闸信号

去年底,由国务院、中央军委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组织召开的全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工作会议就明确了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新成果。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出席此次会议,这是建国以来低空改革会议中的最高级别,这也被视为低空改革破冰的信号。

银河证券此前称,根据国家通用航空产业发展“三步走”规划,2014年—2015年是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关键时期,国家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进程将大幅提速,《低空空域使用管理规定》、《无人驾驶航空飞行器管理规定》、《通用航空信息服务站系统建设和管理规定》、《目视飞行航空地图管理规定》等法规草案将陆续出台,通航产业即将起飞。

去年10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明确指示,要求下放通用机场建设核准权限。这令地方政府开始真正发力。目前,全国各地已规划或正在规划了大批的通用航空机场。

截至去年年底,中国有62座城市依托54座机场,规划了63个临空经济区。

浙商证券研报指出,未来国家有望全面推进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将加速国内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并带动地面基础设施建设、飞行器制造、通航运营、维修和培训服务等各环节发展。这实际上让主打航空产业园的地方政府看到了园区能够壮大的信心。

各地争建航空产业园

曾在山东一座城市挂职,现在某部委任职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在他挂职期间,费了很大力气争取了机场项目,但那时没想到去建航空产业园,现在想起来,有些后悔。

据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AOPA)统计,截至2013年7月31日,中国已经有116个县级及以上城市在建或计划建设通用航空产业园区。值得注意的是,在这116个在建或将建的园区中,2010年底之前建设的只有21个,2011年之后建设或计划建设的多达95个。

但国家级通航产业园区并不多,分布在西安阎良、沈阳、天津、上海、南昌、珠海、贵州、成都、长沙等地。

2008年5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了一次“让中国的大飞机翱翔蓝天”的讲话。几个月之后,镇江市委、市政府决定要围绕大飞机建立一个航空产业园。

大飞机项目影响的不仅有镇江,周边地市无锡、盐城和常州陆续也宣布要围绕大飞机建立自己的航空产业园,大有一争高下之意。

国内其他地区都喊出了自己的口号。贵州贵安新区年内将开建民用航空产业园,力争到2018年形成20亿元到30亿元规模的航空零部件配套产业集聚区。珠海的航空产业园今年将投资10.08亿元,新开工建设项目有10项。未来3年航空产业园将计划投资70亿元,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23项。

市场还在培育期

业内专家指出,需要看到的是,通用航空产业涉及的关联产业多、产业链长,直接涉及投资、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其范畴可延伸到制造、维修、销售、服务等多个领域。这说明产业拉动潜力大,但也意味着快速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不小。

事实上,航空产业园的扎堆出现,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前的市场容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高远洋此前公开表示,现阶段建立通航产业园,在园区发展飞机制造、飞机修理、零件生产等工业活动并不现实。因为现在我国的通航发展才刚刚起步,并没有那么大的市场。

有的厂商宣称要年产500架飞机,但其实全世界通航飞机的年产量才仅仅2000多架,显然这种口号根本不现实。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我国通用航空生产和消费产业链依然处在构建阶段,通航产业总体布局呈现“小、散、杂”等特征,提升产业品质,政府、市场作用缺一不可。

目前来看,临空经济发展模式有多种,北京采用的是大型枢纽机场带动下的临空发展模式,天津采用的是航空制造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的模式,郑州采用的是航空引导产业的发展模式,还有上海虹桥模式,以及通航制造、研发等产业带动的临空经济模式等。

有专家认为,很多地方和企业在没有对通航产业建立基本认知的情况下,就盲目建园全产业链发展,盲目投入研发制造等领域。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