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4版:人文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4版            人文生活
 

2015年7月2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虞洽卿:我更是一个中国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晋珀郭婕薛怡然

虞洽卿:我更是一个中国人

1932年日本发动了“一·二八”事变之后,侵略者的铁蹄便踏进了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自此以后,上海各阶层人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资产阶级在此运动中充当了先锋。虞洽卿(1867—1945年),中国近代航运业巨子,上海市商会会长、宁波同乡会会长,也积极投入到了抗日救亡的潮流中。他组织了各种救亡组织,筹集捐款,支援抗战,救济难民,铲除汉奸。他拒绝日军的拉拢,维护了自己的民族尊严,为中国的抗日救亡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实业救国图存

耳听着隆隆的炮火,眼看着熊熊的火焰,上海受到了日军的蹂躏。在此情景下,虞洽卿召集上海实业界、银行界等领袖人物成立了上海市民地方维持大会(后改名为上海地方协会),为日后的抗日救亡运动做起到了领军的作用。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上海出现大量的伤兵,需要大量的救护资金。虞洽卿得此消息后,随即以上海维持大会的名义,呼吁各界仁人志士为支持抗战和救助伤兵募捐善款,虞洽卿自己也毫不吝啬的积极募捐。他还亲自探望伤兵,看到伤兵牺牲自己,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甚是感动。此次呼吁得到了积极响应,最后上海维持大会共募捐慰劳将士款7300.85万元,慰劳伤病费1785万元,捐献慰劳物资无数。

战争造成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难民问题,在日军的不断轰炸下,大量的老百姓纷纷逃到租界避难,租界内一时人满为患。难民的急剧增加导致了上海这一座“孤岛”粮食短缺的问题日渐严重。为救济难民和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1938年10月18日虞洽卿成立了上海难民救济协会,以难民居住、衣服、给养、医药、教育及粮食救济为协会宗旨。为了使更多的难民得到救济,切实得到帮助,必须筹备更多的款项,于是虞洽卿以上海难民救济协会的名义公告各界,认为“救难如救火,积少可成多,人人行善之机会,即人人救难之职责,凡我同胞当能兴襄此举也”。同时虞洽卿还利用自己的航运公司(三北轮船公司),从西贡、仰光(均属越南)运来平粜米,已解决这座“孤岛”的粮食短缺问题。虞洽卿在运粮的途中屡次造到日军的威胁甚至炮火的袭击,但是侵略者的猖狂气焰并没有打消虞洽卿救国救民的信念,反而激发了他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意志。虞洽卿在救济难民和运输粮食的同时,还不断地捐献军需物品支持前线抗战,帮助抗战人员辗转内地。虞洽卿不仅对上海做出了贡献,更对支持内地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自沉海轮抗日舰

除参加抗日救亡组织外,虞洽卿自己的轮船公司也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牺牲。

在抗战前夕,虞洽卿的轮船公司共有轮船65艘9万余吨,占当时全国轮船总吨位的13%以上。抗战时,中国军方为阻止敌军从沿江航道进犯,号召轮船公司无条件的贡献轮船,封锁长江航道。

军方发出号召后,虞洽卿带头积极响应,他捐出多艘海轮,有3万吨载石自沉于江阴(现属于无锡市江阴市)要塞口,以此阻止日舰进犯。此后,三北公司的9万余吨轮船中,还有有2万吨滞留宜昌,即不能进川江三峡,又因江阴封锁退不回长江下游,留在上海的只有4万吨轮船了。

拒绝日军利诱

虞洽卿是上海名人,如果得到他的支持,日军在上海的统治将会稳固的多。因此日军占领上海后,虞洽卿就成了日军多方拉拢的对象。

日军为策反虞洽卿,他们在经济和政治上多方施加压力,迫使虞洽卿与其合作。1937年8月,虞洽卿在运送难民的途中,在上海海关外被阻,日方趁机提出,要以“参加国民政府之和平运动”为条件,遭到了虞洽卿的拒绝。但是日方并不死心,1937年12月日本军方在上海组织成立了“大道市政府”诱惑虞洽卿当“市长”,专门派代表到上海找虞洽卿洽谈,虞洽卿当场予以拒绝。虞洽卿回言道:我虽然是一个商人,看中的是商人的利益,但是我更是一个中国人!

1938年8月日本海军也公开出面,对虞洽卿施加压力,要求虞洽卿经营的三北公司加入由日伪控制的船舶联合局,为“中日经济提携”效力,这样三北公司“可以确实的得到海军的保护”。虞洽卿予以拒绝,并回信称:“盖在此中日不幸事件中,按环境事实,殊难共同海运事业,况且三北公司现在并无轮船可资运用。”

虞洽卿义正词严拒绝日本人,却加入了由中共江苏省“联委”领导发起举办的“物品慈善义卖会”。随着上海形势的不断恶化和沦陷,1941年春,虞洽卿悄然离开上海赴重庆,继续他的抗日救亡生涯。

虞洽卿1945年4月26日在重庆病逝,蒋介石亲自为其故居题写匾额:“输财报国”。(作者单位:北京国力基柱企业文化交流中心)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