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3版:人文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3版            人文生活
 

2015年7月2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风投之父”成思危:未因权位抛理想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江雪

“中国风投之父”成思危:未因权位抛理想

王利博制图

7月12日上午,“16岁背着‘反共’的父亲、瞒着母亲,听从共青团地下组织的命令,从香港投奔大陆”的著名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建国会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杰出领导人、“创业板之父”成思危,离开了我们。

记忆留给他无法抹去的“对父母的惭愧”,留在了1957年。

16岁从香港奔向“社会主义新生活”

7月13日,新浪前董事长汪延在追忆文中写道:“思危主席是一位忘年好友、一位楷模、一位一直帮助我、影响我、爱护我的长者。在从榆林到兰州的汽车上,听到成思危先生去世的消息,心里很伤感。”

事实上,在几十年时间里,每当历史翻篇,成思危的亲人心中都有一个“话题”翻不过去,那就是他与海外姐妹们的“团聚问题”。而香港“逃往北平”的历历往事,相信他难忘,他的父亲、姐妹更是“苦痛一生”。

少年立志的成思危,梦想的天空中有那么一抹彩虹,是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被称为“精神遗产”、“可谓10年怀胎”的创业板市场,倾注了他十几年心血。这期间,波折重重。

作为金融改革的长期践行者,成思危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只管大声发出自己的声音。

成思危的宝贵遗产,重在文化。

可以说,“出身官僚资产阶级”的人,“文革”中被安排烧锅炉,是他回大陆时意料不到的。他的家人都一直在问:成思危对祖国的爱有多深?

16岁,他坚定地跨越了深圳“罗湖”那一门槛之后,漫长的“以社会主义为背景的新生活”,令他兴奋了半个多世纪。成思危的妹妹成露茜和成嘉玲,曾在接受台湾《联合报》采访时披露:“母亲去世前还喊着,他当时才16岁,要他怎么负责?”

这个事实,对此生再也没有见过自己最疼爱的儿子的母亲来说,伤害至深。

而“亲共报国、回到风声鹤唳的北平”,是成思危父母一辈子都永远无法理解儿子的“大难题”。留法的母亲,更是后悔当初给他起名时想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居安思危”。“凤凰卫视”记者吴小莉问起成思危时,他的回答依然是:你们不容易懂得那个大时代。那是中国大转折的时代;是年轻人对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充满希望的时代;是离开家庭,拥抱新生的潮流时代;是别人唱“三民主义”,他敢于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时代。

资料显示:荣登《福布斯》中国台湾富豪榜的父亲对成思危说:“牢记,我们的家业在台湾。”而成思危的回答永远都是“我的事业只能在大陆”那句话。

20年后,官越做越大,境况越来越顺的成思危,感到自己的心声偏向于“对学问的追求”。

从政11年

捍卫“学者的执拗”

因周恩来总理一句话,最终摘掉戴了20多年“帽子”的时刻,他无怨无悔,选择见未来;从化工部副部长,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从政11年,他做到了“识大体,顾大局”,捍卫了“学者的执拗”;他的一句话,“沪深股指就会跳一跳”。

一切的一切,都不是浮云。

由于他熟稔粤语、闽南语等地方语系以及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多国语言,常年跟随他出访的成都企业家刘汉元,2007年决定捐资5000万元,设立“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

那天,幸福的成思危特意选择一条红色领带戴上。

也正是这个共识,2010年,成都企业家刘汉元的专著《能源革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首发式时,为书作序的成思危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少年的梦想时常浮现,我要快一点,做对国家有重要意义的事。”

那天,人生写满传奇、历尽世事沧桑的成思危,反复地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企业家行动的本身,就是告之天下:我们要为子孙负责。”

长期以来,成思危都将自己比喻成巴金小说《家》中“被20世纪初新思潮冲击、唤醒勇敢热情、敢于与封建主义决裂叛逆的、毫不顾忌、毫不害怕、毫不妥协的觉慧。”

作为知识分子希望

“意见对国家有所贡献”

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MBA,他认定自己是“大器晚成”。

这也是自学四门外语的成思危,46岁转学“工商”时,很多人不理解的直接原因。

临近退休之年,跟随过叶剑英、先后翻译《硼和硼砂及硼肥制造》等书籍、编写《无机盐工业知识》等著作、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的成思危表示:“阅尽政情冷暖、人世沧桑,婉谢了父亲希望回台湾继承家业的请求、推辞了美国公司和研究机构的邀约,就是要实践‘保持自强不息的内在精神驱动’”。

2008年,全国两会召开的前几天,民建中央在全国政协礼堂隆重纪念“风险投资”一号提案10周年。对于媒体送给他的“中国风险投资之父”的冠冕,他说“过誉了”。

他只愿意承认:“自己是中国风险投资的积极推动者。”

熟悉他的人知道,在他兼任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学术职务时,他治学相当严谨。“做了十年的副委员长,从未去北戴河度过一次假。”

他喜欢对媒体说:“自己是一个学者型政治家。”

1995年,担任化工部副部长的成思危60岁。名门望族的“四个姐妹”希望他在国外安度晚年,但渴望“有所大贡献”的成思危还是选择了“多活一天,就多赚了一天学习和工作的时间”。

作为知识分子,他最大的希望是“意见能够对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他援引的孟德斯鸠“如果我的思想能够影响到很多人的话,我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了”那句话,诠释了自己“治学从政,摸着良心过河”的晚年理想。

而他,的确很少提起那位“在中国新闻史上无法回避的父亲成舍我”。他清醒地认识到,父亲曾经辉煌的“报业生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刚毅、果敢、不屈的‘报脾气’,能团结、使用各种不同立场、观点的人的具有博大胸襟的德行,全部遗传给了成思危。

成思危的心思谁能懂?

1998年,为纪念他父亲诞辰百年,成思危在清明节撰写文章,理性地归纳了创办《世界日报》的父亲“自强不息、刚直不屈、爱国不渝、情深不移”的精神。

2015年80岁生日那天,一首“畅游人间八十年,狂风暴雨若等闲;雏鹰展翅心高远,老牛奋蹄志弥坚;未因权位抛理想,敢凭刚直献真言;功成名就应无憾,含笑扬眉对苍天”,恰为成思危一生的真实写照。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