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区:
大战略创新园区生态体系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晓梅/杨萃张骅
合肥高新区:大战略创新园区生态体系
代表世界先进技术的先研院核心产品
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近日公布的全国115个国家级高新区(含苏州工业园)最新评价结果,合肥高新区综合排名跃居全国第8位,进入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在此次排名的四个一级指标中,合肥高新区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列第五名,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均列第七名,可持续发展能力列第十三名。在时隔不到10天的7月12日,合肥高新区再次被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秘书处、中国企业十大新闻评委会、《中国企业报》集团评为“2015中国最具影响力园区”。
合肥高新区能够取得如此成绩,主要得益于致力建设“平台、服务、政策、改革、环境”五位一体的创新生态体系。
服务做“乘法”,创新产业链
平台方面,建设中科大先研院、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等协同创新平台,发挥产业技术研究院集群研发、转化、人才培养“动力引擎”作用,中科大先研院自2012年成立以来,已与英特尔、微软、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共建34个联合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孵化校友企业100余家,累计招录工程硕士1000余名;加快孵化器建设,提高孵化服务水平。全区建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6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充分满足了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需要。
服务方面,合肥高新区依托合芜蚌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技术交易市场、公共技术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引进各类科技服务机构300多家,涵盖研究开发及其服务、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多个科技服务领域,实现资源开放共享,支撑企业自主创新。2015年4月,经科技部批准,高新区成为全国首批25家科技服务业试点区域之一。
政策方面,合肥高新区出台支持产业发展“2+2”政策体系,财政每年投入5亿元着重支持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科技金融融合。开展“江淮硅谷”创新创业团队建设,推动“团队式”引进培养模式,发挥政策对高技术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激发人才活力。承接合芜蚌试验区先行先试“6+4”政策,推进股权与分红激励试点。
权力做“减法”,营造创业文化
改革方面,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银行、担保、风险投资、小额贷款、上市融资、知识产权等多层次科技融资体系和创业辅导体系。省内率先开展天使基金、科技保险、创新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互联网股权众筹等科技金融新业态服务。全区集聚各类创投基金20余家,基金总额超100亿元;管委会参股6只创投基金,投资企业38家,投资额8.8亿元;“安徽省青年创业引导资金”、“创新贷”、“助保贷”等科技金融产品发展迅速;“新三板”挂牌企业达18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放宽政策、降低门槛,权力做“减法”;推出首办负责制、上门服务制、绿色通道制等5项制度,服务做“乘法”。
环境方面,建设国际化科创社区,引进中加国际学校等配套,着力解决外籍人员子女教育等问题;组建了“国际研发服务外包创新平台”和海外归国人员联谊会,为高新区和海外人才、产业和技术的交流搭建了对接平台。营造创新创业文化,启动“创业高新”行动计划,持续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培训、资本技术对接等活动,宽容失败、鼓励个性的创业文化在高新区蔚然成风。
合肥高新区一位负责人表示,此次合肥高新区综合排名的提升既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长三角区域创新中心的鞭策。下一步,合肥高新区将按照科技部要求,以全面推进创新型园区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创业为核心,整合国际国内高端和新兴创业资源,加大对新兴孵化机构、众创空间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培育园区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2015年中国产业园区影响力百强
合肥高新区综合排名明显上升,在企业技术交易和技术服务出口、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创新成果产出、企业上市融资、国际性人才引进和培育等方面表现出色;已形成了智能家电产业、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等产业集群;已初步建设了“平台、服务、政策、改革、环境”五位一体的创新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