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0版:论道芳华苑·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30版            论道芳华苑·深度
 

2015年7月2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解密981“海洋石油”深水钻井平台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实习记者潘博

解密981“海洋石油”深水钻井平台

“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自开工建造起,就一直是国内高端海洋工程石油装备的代名词。作为一架兼具勘探、钻井、完井和修井等作业功能的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代表了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一流水平。

目前,“海洋石油918”正在南海海域进行为期57天的国内首口自营深水高温高压井作业。近年来,作为海洋工程石油装备的“旗舰”,“海洋石油981”在南海深水石油开采中做出了诸多的贡献,也成为中国高端海工装备走出去的一张名片。 打破深水油气钻探市场垄断

“海洋石油981”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五型六船”战略中的“旗舰”。从“十一五”大力推动深水发展战略以来,其组成中国深海油气开发的“联合舰队”,已经完成多项国内油气田的开发任务。

自2012年5月在南海水下1500米深的荔湾6-1-1打下第一口深水石油钻井以来,“海洋石油981”就一直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

2013年4月“海洋石油981”完成荔湾3-1-11和荔湾3-1-4两井的放喷测试;2014年8月,在南海北部陵水区块发现中国首个深水自营大气田;今年年初,远赴缅甸安达曼海进行海上钻探作业,至今年5月返回后,又在南海海域进行国内首口自营深水高温高压井作业。

一直以来,深水油气开发能力是世界强国争夺海洋资源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南海高达300亿吨的资源中70%都蕴藏在深水区,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深水装备,资源却得不到有效开发。在建造“海洋石油981”前,国外深水钻井能力已达3000米,而国内还停留在500米以内的作业阶段。

深水一般指超过300米水深的水域,深海蕴藏着大量的油气资源、矿产资源。根据最近十余年的统计,全球超过亿吨级的大油气田的发现,深海几乎占到了40%—45%。而我国深海面积达到70多万平方公里,其资源量达到350亿吨—500亿吨,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这片海域至今仍是“处女地”。

深水油气钻探技术一直都被欧美几大国际石油公司所垄断,因此打造并组建中国自己的深海油气开发联合舰队迫在眉睫。除了“海洋石油981”,近年来也有很多深水高端装备在走出国门,驶向国际的市场,这就说明了我国的深水舰队高端装备,不但具备了深耕蓝色国土的能力,还拥有了在国际深水高端装备市场竞争的实力。

短短几年间,中国海油拥有了各类深水船舶42搜,其中勘探开发类装备22艘,工程辅助类装备18艘,达到3000米作业水深的深海装备有6艘。深水装备的投入使用不仅填补了我国深海水下施工装备的空白,更使我国具备了深水油气田一站式的一流开发能力。 实现自主设计制造深水油气钻井平台

“海洋石油981”不仅填补了国内深海石油采掘领域自主生产的空白,同时也为中国船舶工业找到了转型升级的一个方向。通过参与平台项目的设计与建造,中船集团的重大装备研发能力得到了跨越式提升。

而在今年1月,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八研究所设计、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海洋石油981”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获得了我国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通过该项目的建造实践,不仅为外高桥造船公司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人才,更为进一步提升外高桥造船公司的项目管理水平,为海工产品实现批量化、系列化、品牌化建造打下了基础。”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总经理王琦说,“‘海洋石油981’号投入运营以来取得的各项成果,充分证明外高桥造船公司的海工建造水平和能力得到了检验和认可,而此次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最高奖,彰显了中船海工品牌的价值。”

“海洋石油981”拥有多项自主创新技术,半潜式平台可变负荷9000吨,为世界半潜式之最,除此之外平台还选用了大马力推进器及动力定位系统,在1500米水深内可使用锚泊定位。

“海洋石油981”创造10项国内首次,包括国内首次拥有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船型基本设计的知识产权;国内首次完成世界顶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建造;首次应用6套闸板及双面耐压闸板的防喷器等。

中海油迈向深水的进程为中国海洋工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一个分支,海洋工程装备已被列入中国政府大力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中国在2010年已成为全球第一造船大国,但劳动力、原材料价格的提升,以及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使得中国的造船业开始步入“瓶颈期”。要突破这种瓶颈,开发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更高的海洋工程装备产品是一个转型方向。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