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0版:全球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0版            全球化
 

2015年7月2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What is Uber?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宋笛

What is Uber?

尽管在国内Uber被翻译成优步,但在美国西海岸,它实际的发音是“乌波儿”,而这个词汇来自于美国青年口中的一个新俚语,其意义是“非常的,超级的”。

Uber是目前非上市高科技公司中总融资金额最高的公司,盛传的新一轮融资完成后,其估值将达到500亿美元———而在此之前的非上市高科技公司中,只有FaceBook达到了这一数值。

同时,Uber也是全球最具争议的高科技公司,没有之一。从诞生至今,Uber已经先后在14个国家和地区遭到封杀,从来没有一个高科技公司享受过如此的“待遇”。由UberCab更名Uber

每一个创业公司的背后似乎都有着一个让传统行业胆战心惊的故事,Uber也并没有例外。

在这个故事中,按照惯常的套路,2009年的一天,卡兰尼克与朋友加雷特·坎普在巴黎街头游玩,然后他们想打车了,当然,按照创业剧本情节,出租车一定是打不到的,然后,卡兰尼克就萌生了一个想法。

传统出租行业的一个漏洞,让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心生不快,然后才思泉涌,诞生了一个“系统性解决传统行业漏洞的方法”。

于是,Uber正式成立了,起初的Uber叫做UberCab,卡兰尼克在旧金山寻找了一个提供汽车租赁服务的公司提供租车服务。

莱恩·麦基伦作为Uber第二位工程师回忆起当时Uber公司的面貌时是这样说的:“当时,Uber从另一家名叫Zozi的创业公司那里租用了一小块地方做办公室。就是用玻璃幕墙隔开的那种。那张桌子几乎和房间一般大。”

在当时以实习生身份进入Uber的奥斯汀·盖特的眼中,当时Uber为数并不多的几个员工都是一副“书呆子”的样子,并且对“事业充满着激情”。

业务开展得非常顺利,并在科技圈内声誉颇隆,不过接下来,Uber在未来还要面对若干次的境况第一次出现在这家公司面前:旧金山市交通局和加州公共事业委员会向该公司联合下达停止运营指令。两家机构都反对UberCab名字中出现的cab(出租车)字眼。

卡兰尼克开始了第一次和政府的周旋,他并没有停止自身的业务,只是将UberCab更名为Uber,从环球唱片公司购买了Uber.com域名,对于这一行为,他称其为“有原则对抗”。“好斗”和“算法”

2011年5月,Uber正式进入了美国最核心的城市纽约,尽管在1年后,由于政府的干预,Uber不得不退出了纽约市场,但又过了1年之后,Uber又重新杀回了纽约市场,并彻底在纽约市场站稳了脚跟,截止到2015年3月,纽约的Uber车辆数量已经超过了当地的出租车数量,因而,纽约也几乎可以被视为Uber模式最为典型的一次应用。

“进入市场—引发争论—政府干预—无视干预或退出市场—再次进入市场”这整个链条中的几环或者全部在Uber所进入的大部分市场中都可以找到雏形。而在这个过程中伴随而起的是Uber车辆的迅速增长和出租车生存空间的进一步压缩———对于出租车,Uber并不像国内竞争者对于出租车群体扮演“不对抗”的形象,在伦敦出租车司机举行街头抗议活动时,Uber做的是派车免费接送抗议场地附近的乘客。而几乎Uber所及的城市,出租车牌照贬值这一现象几乎必然出现,在纽约出租车牌照在两年的时间中已经下跌了超过20万美元。

让极客们对于Uber兴趣颇浓的则是Uber这款产品的在“好斗”以外的另一个特征,“算法”。在Uber产品中有两个核心算法:一个是溢价算法,即利用市场供需情况自动调整价格;而另一个则是自动匹配算法,在Uber司机并不用“抢单”,而是根据系统的判断,自动分拨订单。

这一号称可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算法同时也成为了Uber产品的“槽点”,特别是在2014年澳洲人质事件过后———在这次事件中,警方与挟持方对峙,封锁了市区CBD地区的部分路段,并让附近居民离开,而当居民们打开Uber的时候,发现起步价涨了4倍左右,从25澳元上涨到100澳元。这一事件引起了舆论对于Uber算法的声讨,甚至有媒体认为Uber的算法是“反人类”的。在中国市场拿出诚意

尽管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评价,Uber在国内市场的认可度却在稳步爬升,在2014年进入国内市场后,中国也正在成为Uber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目前Uber在中国的日订单量已经超过了100万单,而这一数量相当于2015年初Uber在全球的日订单量,在Uber业务发展的10大城市中,有四座城市位于中国———尽管有广州分公司被查的事件,但从整体的氛围来看,政策对于专车拿出了相当的容忍程度,Uber在中国也并未遭遇到类似法国、巴黎等严苛的禁令。

对于政策的宽容态度,Uber也破天荒地改变以往略显“桀骜”的态度,拿出了相当的诚意,卡兰尼克在接受内地媒体采访时曾表示:“Uber也非常愿意与政府合作,探索什么是更规范的方式,解决本质上存在的安全问题。”同时他还在近期表示将要在中国成立一个实体公司———鉴于Uber惯性的扁平化管理方式,这是Uber在全球唯一一次进行这样的突破。

很显然,Uber并不能无休止地扮演“颠覆者”的角色,如何巩固市场,停止与多个国家、城市政府之间持续不断的纠纷则是其下一步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