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6版:汽车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6版            汽车周刊
 

2015年7月2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楼兰”低价入市
谋“新奇骏”式逆袭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谢育辰

“新楼兰”低价入市谋“新奇骏”式逆袭

时隔四年,再度回归的楼兰和上一代的“曲高和寡”比起来,新楼兰算是“降价又降调”。

在“全感官跑车型SUV”的产品定位下,东风日产新一代楼兰在襄阳生产基地正式下线。对于全新楼兰价格上将近13万元的大幅下调,东风日产市场销售总部副总部长陈昊给出这样的解释:“在经济新常态大环境下,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中高型SUV价格整体下探是一种趋势,全新楼兰的推出希望能在这个SUV市场中开辟新的蓝海。”

在楼兰的更新换代上,东风日产可谓大动干戈。甚至在下线活动上,刚赴任不久并且首次出席外事活动的东风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竺延风亲自为其助阵,新楼兰也再次担负起品牌向上的重任。“新楼兰”低价卡位市场

从今年上半年的销量情况看,东风日产并没有遭受到车市紧缩带来的负面影响,超额完成了45万辆的半年目标。其中新轩逸获得5月单月销量冠军,新奇骏稳坐合资品牌城市SUV亚军,甚至合资自主品牌启辰旗下的T70单月也突破了5000辆大关,看似喜人的成绩单上,作为东风日产最高端的国产SUV车型楼兰却一直缺席。

之前日系车在华畅销时期,东风日产凭借一款天籁在中国市场奠定了中端车的品牌形象,面对中高端市场,东风日产一直跃跃欲试。直至2011年,上一代楼兰应声而出,但接近50万元的售价,让中国消费者望而止步,上市四年来销量一直不见起色。

京城一家东风日产4S店销售经理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上一代楼兰上市之后,由于销量不佳,店里基本都采取订单式销售,许多潜在车主由于定价高都选择同一价格区间的沃尔沃进口XC60和凯迪拉克进口SRX。”

如今,新楼兰的国产化率高达96%,据企业内部人士透露,预计8月份上市的新楼兰比23.88万—37.98万元的预售价格更低。此前老款楼兰仅搭载的3.5L自然吸气发动也降至2.5L,如此一来,新楼兰的产品定位也由C级入门SUV降至B级或者B+级。

目前,在这一价格区间里市场上仅有汉兰达、全新福特锐界、别克昂科威等为数不多的几款产品,相对于小型SUV市场的鱼目混杂和高端市场的曲高和寡,汽车分析师封世明认为新楼兰“自降身价”为明智之举,如此调整更有利新楼兰卡位SUV市场。复制“新奇骏”神话?

在外界看来,市场营销和渠道管控一直是东风日产的独门武器,与之相比产品力稍显逊色,这一点也体现在上一代的楼兰身上。降价之后如何盘活新楼兰成为东风日产最棘手的问题。

然而,去年换代的新奇骏为东风日产提供了现成的模板。在奇骏产品末期,月销量降至1000多辆,季度销量尚不及竞品CR-V、ix35等单月的销量,逐步被边缘化。经过“年轻化”的全新设计、终端价格下调等措施将新奇骏拉回SUV第一阵营。“我们希望看到新楼兰在大中型SUV上和新奇骏一样,有着出色的表现。”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总经理打越晋对记者表示。

以车型轴距划分,新楼兰与汉兰达、全新锐界、现代新胜达、别克昂科威等车型归为同一竞争区间。值得注意的是,新楼兰依然采用五座的设计而非采用汉兰达、全新锐界7座的设计。打越晋告诉记者新楼兰的目标人群并不针对7座的客户,而是针对空间、质感、配置要求更高的车主,希望东风日产依仗新楼兰在中大型SUV市场开辟一个全新的细分市场。

目前,在新楼兰的竞争阵营里,别克昂科威月均销量一万辆的成绩领先汉兰达和全新锐界。封世明认为新楼兰的上市将会给上述三款车带来很大的压力,但对整个市场来说,新楼兰无疑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引入了更多的受众人群。涉足混合动力SUV

与上述竞品相比,新楼兰并没有选择通过搭载四缸引擎来拉低入门版车型价格。比如,别克昂科威通过1.5T的车型将价钱拉低至21万元,而其中2.0T的车型为其贡献了近三分之二的销量。

此举也是考虑到避免与新奇骏的内部竞争,但是这些中高端SUV如何摆脱高油耗的瓶颈,东风日产给出了新答案,将机械增压技术和油电混合技术融合起来。

在新楼兰推出的四款车型中,其中有两款采用了这种“超级双擎混动系统”,搭载了与英菲尼迪QX60混动版相同的混动系统。百公里综合油耗仅为8.2L,相比于老款楼兰3.5L顶配车型而言燃油经济性提升了26%。

看到新楼兰的脱胎换骨,打越晋不禁对媒体坦言:“之前我们对于年轻群体的需求确实不够重视。”以新楼兰为起点,东风日产即将投放20款新车。“这些车型都将以客户的需求为基础。”打越晋表示。

在未来的销量结构上,东风日产希望SUV车型能够占到40%的份额。而新楼兰作为东风日产布局中高端SUV市场的第一枚棋子,下半年的市场表现不容有失。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