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1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31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5年7月1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滦集团:
全力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白文刚本报记者陈玮英

开滦集团:全力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

如果一种价格只有几百元的产品,每年价格的下降幅度在百元左右,那么这样的降幅着实令人对这一产品感到担忧。煤炭价格目前正是这样的走势。

作为一家百年煤炭企业,开滦所受到的冲击可想而知。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开滦集团直面压力,主动作为,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促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

调整思路

全力破解发展瓶颈

数据显示,CCI1指数(普氏和汾渭联合推出的一种动力煤价格指数)代表着秦皇岛5500大卡现货的成交价格,2013年高点620元/吨,2013年低点是515元/吨,2014年的低点是471元/吨,2015年的低点到目前则是417元/吨。基本上2013年破“6”,2014年破“5”,有预测2015年很可能破“4”。

虽然近期动力煤价格指数实现了连续多周上涨,出现小幅度反弹,但整个煤炭行业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业内人士认为,在2—3年内煤炭市场不会发生根本性好转。

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煤炭需求量每年不到40亿吨,乐观预测近两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平均增长2%左右,而产能过剩高达10—20亿吨。同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进口煤成本、质量优势仍然存在,预计每年维持在2.8亿吨。受转型期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的影响,煤炭价格低位波动已成为新常态。

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和煤炭市场形势,开滦决策层坚持谋全局、抓大事,科学研判内外形势,加强思路引导和组织推动,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明确提出“一定要破除等待市场好转的思想,丢掉幻想,加快转型升级。”煤炭产业发展方式要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观念、思路、体制、机制、技术、管理等方面大力推进改革创新。

开滦集团主要领导先后深入9个生产矿井现场办公,专题听取10个重点单位的汇报,引导各单位调整思维方式、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举措,帮助各单位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深度挖掘增效潜力,努力提高集约发展和内涵发展水平。对各生产单位树立市场思维、深化改革创新、主动加快结构调整的成功做法,进行总结推广,促进转型升级的拓展和深化。

自谋发展

学会在冬天里游泳

在开滦集团统一部署下,各生产矿井主动作为,结合自身实际调整发展思路,全力破解发展瓶颈,学会在市场中游泳、在冬天里游泳。

钱家营矿针对井下作业无效辅助时间偏长的问题,在保证职工权益的前提下,调整生产时间结构,探索998作业制,使有效作业时间明显增加,生产效率提升10%,平均日产创历史最好水平;林南仓矿大力推行煤炭生产单位大区制改革,推进管理专业化、生产集约化和经营市场化,原煤生产效率提高10.9%,用工效率提高10.4%;唐山矿依托技术创新促进提效,井下矸石分选系统经过技术改造,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年分选矸石30万吨以上,减少矸石运输、提升、洗煤等成本费用支出3000多万元……

吕家坨矿积极转换经营机制,调动职工提质量、降成本、增效益的积极性,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1—5月份,煤炭综合成本同比下降35.47元/吨,降幅10.35%。

东欢坨矿创新思路,走集约化、专业化和内涵发展的道路,围绕实现千吨效率目标,打破传统的工作面和采区设置思路,优化设计,安全高效,矿井建设成效明显,1—4月份,单头进尺效率提高近30%。一方面,眼睛向内挖掘潜力,提效率降成本,应对市场压力;另一方面,各单位也在积极向外突破,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林西矿积极探索洗煤产业对外扩张的新途径,盘活老洗煤厂资源、承包租赁外埠洗煤厂,主动走出去招商引资,与民营企业合作,探索混合所有制经营。

早在2010年就已因资源枯竭、濒临关井破产的荆各庄矿,利用自身管理、技术、人才队伍等优势,组织队伍开发社会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在国内形成“五地十一矿”的生产服务格局,对外创收产值已经撑起了该公司的半壁江山。2010年亏损达2.2亿元的荆各庄矿,到2014年已经实现盈利。如今,开滦集团以荆各庄矿为平台,对集团相关领域人力、技术等资源进行整合,正式组建了开滦矿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面向社会市场提供矿业生产服务,开辟了传统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新途径。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企业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红利将得到充分释放。2015年,开滦集团将加速推进经营机制转换、三项制度改革和相关领域的整合重组,发挥基层单位的增效潜能,破解制约企业发展的重大难题,进一步释放改革效应。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