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德州“一区四基地”如虎添翼
来源:中国企业报
京津冀协同发展德州“一区四基地”如虎添翼
(上接第二十五版)
在装备制造产业方面,德州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基地,也是国内重要的数控机床、大型农业装备、风电设备和中央空调生产基地。德州市近年来成功打造了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和非机动车三大板块,拥有通裕重工、景津集团、德隆集团、普利森等一大批名牌企业。
作为国家重要的化工基地,德州拥有煤化工、石油化工、盐化工三大完备产业链,拥有华鲁恒升、临邑石化、中化实华等一大批名牌企业。
在以太阳能利用、地源热泵为主体的新兴产业的发展上,德州先后荣获中国太阳城、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新能源产业城市等“国字号”招牌,拥有皇明集团、旭光能源、中立新能源等一大批名牌企业。新材料产业是新兴产业的一部分,德州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密封条生产基地,空心玻璃砖产量世界第一,焊接材料、热传导材料和新型建材技术国内领先,复合材料、土工材料产销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并拥有晶华玻璃、陵县土工材料、中国航天碳材料等一大批名牌企业。在发展生物技术产业方面,德州是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中国功能糖城,低聚木糖、木糖醇产能世界第一,拥有古贝春集团、龙力生物、谷神生物等一大批名牌企业。
德州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德州减河湿地公园、海岛金山寺、海洋极地世界等旅游风景区,也是全国第五个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这为德州文化健康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而作为中国五大物流区域核心城市之一,德州面向津冀济,辐射华北、华东,为商贸物流和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攒足了优势。
“宜居宜业”宜在此
北依京津、南靠济南,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之内,连接华北、华东两大经济区,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生态区、中原经济区节点和交汇处,这是对德州“大交通”的一个概括性描述。这样的路网环境,不仅让生活在德州的人,能随时实现一个“想走就走的远行”,也让来这里投资兴业的客商,能随时开启一个“快进快出”的商旅行程。
京沪、太青高铁、德石铁路等6条铁路,在德州境内形成了“三纵三横”的铁路交通网;京沪、青银、德滨等6条高速公路形成了“三纵三横”的高速公路交通网;19条国省道四通八达,是全国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尤其是京沪高铁开通后,极大缩短了德州与京、津、沪等城市的时空距离,乘坐京沪高铁列车,1小时可达北京,4小时可到上海。建设的天津港无水港、青岛港保税区,距济南遥墙机场1小时,外向型经济特色明显。公路、铁路、海运、航空多种运输工具齐全,有助于产品运输和市场推动。
如果说交通优势得益于多方“惠顾”,有意外惊喜的成分,那么投资平台的优势则完全是德州人“自求多福”的结果。全市现有1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2个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功能完备的省级开发园区,均实现“九通一平”。土地指标供应充足,全市农村宅基地160万亩,通过加快推进“两区同建”,土地增减挂钩,每年全市可置换工业用地3万亩。作为承载生产基地的载体,可根据投资方要求选择最佳的落地载体。
投资兴业,客商对当地生产要素是否具备优势必有考虑。在德州,主城区产业园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九等为204元/平方米,县市区开发区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十等至十五等为168元—60元/平方米,根据投资强度,可采取“一事一议”解决具体问题。德州人力资源丰富,有49所高校及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年培养各类高中级人才10余万人。一线工人月工资1500元—2500元左右。生产所需的水电气价格,按三线城市标准执行。与京津相比,吃住行价格优势凸显,由于地处京沪高铁和太青客运专线交汇处,“高铁节点”使各地与德州基地“全天候”交流成为可能,减少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德州是全国首个“亩产吨粮、总产过百亿斤”的地级市;年产蔬菜650万吨,大牲畜存栏量150万头,农产品深加工潜力巨大;有千万方以上大型水库7座,库容2亿方,年引黄河水15亿立方米;华能德州电厂四期建成后装机容量463万千瓦。这些为来德州投资兴业的客商提供了资源能源优势。
终端市场历来是商家们拼抢得最激烈的地方。德州作为环渤海的重要城市,连接华北和华东两大经济区。以德州为圆心,300公里之内有特大城市2个,二、三线城市27个,人口2.7亿。人口密度大,多为经济发达地区,消费水平高。企业在此建立生产基地或销售公司,市场辐射范围宽,终端市场广阔,企业利润空间巨大。
德州是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美丽传说的发源地,德州又因蓝天、碧水、绿色而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优良的人文环境和人居环境,让投资商能切身体验。所谓“宜居宜业”,德州就是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