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8版:园区沙龙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8版            园区沙龙
 

2015年7月1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众创空间:重在服务而不是空间

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器处处长隋志强

来源:中国企业报  

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器处处长隋志强众创空间:重在服务而不是空间

7月8日,2015(第五届)中国产业新区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本届论坛的主题是“野心PARK+”。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器处处长隋志强为我们诠释了众创空间的新含义,它是顺应网络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特点和需求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和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而做众创空间应该坚持四大原则:坚持市场导向、加强政策集成、强化开放共享,而最重要的则是做众创空间,强调的不是空间,而是服务。

同时他还透露,科技部马上就要出台一个关于众创空间的指导意见。

众创空间只是孵化链条中的一段

隋志强说,创新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拿滴滴打车来说,没有一辆车的公司居然管理了成千上万的出租车。创新也正在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小米用了几年的时间,创造了企业发展的神话和奇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的浪潮已经席卷全国。

目前,全国共有1700多家孵化器,还有近1000多家孵化器没有被统计进来。在这1700多家孵化器里,在孵企业8万余家,就业150万人,毕业企业5.5万家,上市和挂牌企业近500家,大学科技园115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200多家,在大学科技园也有几万家这样的创业企业。

那么,众创空间到底是什么?它是顺应网络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特点和需求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和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众创空间不是万能的,它是在整个的孵化器、孵化链条当中的一段。

众创空间具有四大特征

谁来建众创空间?从目前来看,科技部火炬中心备案的有100多家众创空间,而创办这些众创空间的有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他们是作为主力发挥作用的科技群。

众创空间怎么建?从目前来看,众创空间的模式,主要包括咖啡馆模式,还有一些投资模式等。这些模式有效地整合资源,集成落实政策,完善孵化模式,它是一种新兴的孵化模式。

众创空间在哪儿建?隋志强建议,应该有效地利用国家高新区、自主示范区,包括孵化器、大学园,还有一些有条件的地产公司,甚至是一些闲置的厂房,都可以建设众创空间。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创新与创业的结合,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孵化与投资的结合,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整合的空间。

怎么理解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和开放式?首先,低成本,是指做众创空间的经营机构,怎么获得低成本的空间。如果有闲置的厂房,有可能作为比较低成本的为创业者服务的众创空间。其次,作为创业者来说,怎么寻找到比较低成本的地方,为他创业的前期做准备,现在很多咖啡馆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基本上没有任何的成本,可以拎包到那块去坐一天,不仅可以和业内人做交流,还能跟投资者做交流。便利化,是指不管交通、环境,寻找哪些资源都很便利化。全要素,是指在众创空间内,要整合更多的要素市场和要素成分,包括投资、法律、财务、知识产权等。开放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众创空间,要向更多的创业者开放,使他们进入到这里头来,真正地做到低门槛;二是在众创空间内能否做到更多的开放,包括空间的开放、资源的开放以及活动的对外开放,甚至还有一些对国际上创业者的开放。

众创空间重在服务

那么,发展众创空间的原则主要有哪些呢?

第一、坚持市场导向。坚持市场导向,是做众创空间最主要的一个原则,而不是以政府的意志,或者以政府主导的意志来做众创空间。

第二、加强政策集成。在众创空间里,不管是9号文,还是36号文,都集成了很多政策。

第三、强化开放共享。把资源在空间里头共享,把整个的包括政府的一些资源,怎么能够在这个空间里头共享,把我们空间自己的资源怎么能够在这里头给这些创业者们共享。

第四、创新的服务模式。做众创空间,强调的不是空间,而是服务。强调服务,最重要的是创新的模式,

做众创空间的一些基本条件。从服务主体来说,要有法人资格,或者依托高校、孵化器等法人机构;要有专门的服务团队和专业的服务团队;还要有服务平台,包括无线、网络、宽带、办公场、技术实验和资金等;要有孵化模式,创新服务模式非常重要;最后,服务对象,主要包括资本化途径、专业化服务、网络化手段、集成化应用和国际化的链接。

科技部还启动了“创业中国”示范工程。在中关村、青岛、上海、郑州、成都等地,都开始试水这一工程。除了国家的政策,各地也相应出台了相关政策。这些政策有利于众创空间的发展,有利于为创业者创造更多的良好环境和条件,也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来源:搜狐焦点产业新区)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